均县镇的十年绿色发展路

时间:2024-12-12 17:49 来源:十堰周刊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专题-二篇章6

均县镇。

记者  李世醒  殷何卿

11月22日,徐平的工作一次次被手机铃声打断。他是丹江口市均县镇人大主席,分管农业,在均县镇工作十年。这几天,均县镇智慧果园正在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前来考察审核的队伍一批又一批。徐平不得不一次次放下手上的工作,前后奔走接待,一有空隙,他还当起了“推销员”:“我们这里的柑桔汁水甘甜,皮薄肉嫩。丹江鲌肉质瓷实、口感独特。”

均县镇位于丹江口库区核心。1980年代,均县人走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之路。镇上从温州引进柑桔,试种百亩成功后大范围推广。到1990年代中期,全镇有3000多桔农,桔园4万多亩。与此同时,网箱养鱼兴起。

山上是柑桔,河里有网箱,地里种烟叶,后院搞养殖。那是均县镇的黄金时期,全镇7000余户居民,盖起5000多栋小洋楼。

然而因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水位提升,均县镇于2012年整体搬迁,涉及集镇近1100户,全镇22万余亩田地、山林被淹,全镇4万余只网箱全部拆除,随之被重挫的,还有柑桔种植等产业。

保水护水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但老百姓生计咋办?均县镇在不断实践中找到了答案:立足生态禀赋,走绿色发展之路。

上岸养鱼新探索

11月1日拂晓,均县镇关门岩村,从丹江口水库吹来的风越发凛冽。许文化裹紧了衣领,他对面的水域,烟波浩渺,一望无际,曾经四处开花的网箱养鱼早已不见了踪影。

“那里,就是我曾经养鱼的地方。”他所指的水域,隐藏在薄雾中几不可见,只有一艘驳船孤独前进。

57岁的许文化自嘲“没什么文化”,他高中毕业,但养鱼颇有心得。最初他在均县镇关门岩村一处库汊里围网养殖翘嘴鲌、花白鲢、草鱼等。

最风光时,他拥有300多亩库汊、27只网箱,一年投放的饵料成本就达30万元,是库区有名的养鱼大王。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保护水质,这一年开始,丹江口水面上的投饵网箱被逐步、分批取缔。

因为远离坝体,均县镇在2017年才彻底清除网箱养殖。徐平回忆,当时均县镇尚有4万只网箱,持证渔民1200人,网箱养殖一年产值超过3亿元。

不让水库养鱼,渔民只能“洗脚上岸”各奔前程。许文化在寨河村盖了一座柑桔打蜡厂,但那几年柑桔歉收,他的打蜡厂收不上来桔子,赔了一大笔钱,打蜡厂就此荒废。

创业失败,许文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我这辈子就会养鱼,其他事情做不好。”和众多渔民一样焦虑的,还有镇政府。“要发展,要就业,要稳定。”徐平坦言,均县镇是水资源大镇、渔业大镇,可现在退捕上岸,渔民失业,均县镇渔业产业断崖式下跌,怎么办?

“均县镇有优渥的地理条件,有悠久的养鱼传统,有庞大的养鱼人口,有丰厚的民间资金,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陆地养鱼。”均县镇领导班子立足自身优势,毅然下定决心。

从2017年开始,均县镇开始组织渔民代表,前往北京、天津、武汉、宜昌等地学习陆地养鱼技术。

许文化就是代表之一。回到均县镇,许文化成立奔富智慧渔业基地,开始在荒废的柑桔打蜡厂里尝试养鱼。至今,他的陆地养鱼技术已历经池塘养殖、立体混养、集装箱养殖、高密度养殖共四个版本。

在奔富渔业园区内整齐排列着一个个硕大的圆锥形水桶。桶内,养殖有鲈鱼、鳜鱼、翘嘴鲌鱼、银鳕鱼、太阳鱼、桂鱼等各种经济鱼类。

鱼池全部自动投喂、温控、增氧。在鱼场控制室,不仅能实时视频监控整个鱼厂,还能实时查看每个鱼池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关键数据。

“一个8米直径的鱼桶,养殖量相当于5亩水塘。”许文化说,“高密度养殖能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发展渔业,节地节水。”

在渔场外,是五个宽阔的池塘,这是鱼池尾水过滤部分。许文化介绍,循环系统会产生少量尾废水,通过微滤机处理后,经统一管道排入化粪池沉淀,然后再进入尾水处理池二次处理,最后放入水塘,进行生态净化。

目前均县镇在奔富渔业、金陂渔场、镇川水产良种合作社等企业带动下,全镇以集装箱养殖和高密度养殖为主,带动100余名退捕渔民实现再就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已经成为十堰地区最重要的设施养鱼基地之一。

致富增收“金果果”

11月1日这天,梅红云起了个大早。山中有雾,他骑着电动三轮车上山了。水泥路两旁,柑桔树上结满了硕大饱满的果实,风中能嗅到柑桔的气味。

均县镇关门岩村靠近库区的一大片山地,是梅红云的柑桔园,历经多年培养今年果实成熟,梅红云渴望打一个“翻身仗”。

梅红云是宜昌人,此前在丹江口市龙山镇承包了百亩柑桔园,是远近有名的水果种植大户。

因南水北调均县镇整体搬迁,外迁移民比例超过一半,大量青壮劳动力流失,导致很多桔园无人看管。再者,均县柑桔品种落后,卖不上价。老百姓挣不到钱,抛荒在所难免。

看着荒废的果园,梅红云很心痛,他决定留下来。2020年,梅红云投资数百万,流转了500亩果园,建立了丹江口市桔海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他对2万株桔树进行良品嫁接,补种1万株优质新苗。

梅红云还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在果园里建设了智慧管理系统。“土壤的湿度、水肥饱和度一目了然。”梅红云打开手机,点开APP,果园一系列数据清晰可见。

原来,果园分为20个区,每个片区安装传感器,可以对土壤信息随时监测,根据反馈的信息,系统智能调配肥料比例,再通过滴管管网将水肥精准送到每株果树。

“这是什么?”游客指着果树上悬挂的黑色圆球。

“这是昆虫物理诱粘剂,每个诱杀点可覆盖面积200平米左右,五毒无污染。”梅红云介绍。

经过多年培养,今年梅红云的果园开始挂果,改良后的柑桔采摘价格达到5元一斤,是普通桔子价格的十倍。梅红云算过账,今年果园预计产值达500万元。

在均县镇努力下,曾经衰败的柑桔种植业渐渐恢复生机,小小柑桔业已成为均县镇产业振兴的支柱,成为桔农致富增收的“金果果”。

守好一方山水,富裕一方百姓。坚持生态优先的均县镇,精雕细琢“两山”画卷,开辟了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既有产业兴起、又有青山绿水,既有净美人居、又有文明新风”的美丽答卷。

编辑:陈小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