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青少年抑郁,家长准备好了吗

时间:2023-06-01 15:25 来源:十堰周刊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记者  李世醒 

王聪慧的诊室里,出现最多的患者是初高中生。看病时,王聪慧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你知不知道抑郁症?”这句话,对家长的刺激可比对学生大多了。

王聪慧是太和医院心理健康中心医师。她发现,近几年来治疗的患者年龄越来越小,青少年已然成了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患者的主力军。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去真正了解孩子

17岁少女乐菲(化名)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她今年高三,学习很好,在市重点高中里成绩一直稳居前列,她的父母常向别人夸耀,“我的孩子将来非北大、清华不上。”

然而,去年年底,乐菲出现了焦虑、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学习成绩也一直下滑。她和同学们谈起,大家安慰她,学习不要太累,要学会放松,实在不行,向家长求助。

但乐菲鼓起勇气向父母袒露心声时,父母很惊讶:“你年纪轻轻,吃喝不忧,抑郁什么?”父母甚至懒得仔细听乐菲的哭诉,大声呵斥,把她撵回房间继续学习。直到乐菲成绩跌出年级前20名,父母才慌张起来。

王聪慧第一次接诊,乐菲的父母抢在孩子前面,喋喋不休说了半个小时,来回就是一句话:“她就是偷懒不想学习,其实没什么病。”

王聪慧知道,乐菲的父母想把孩子赶快塞回学校,别耽误学习,至于孩子的痛苦,他们不关心。最后,王聪慧只得找了个理由,把乐菲父母请出去,乐菲才愿意向医生打开心扉。

“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少,心中的苦闷没有人倾诉。”乐菲说,严重时,她失眠、健忘,甚至有过自残的冲动。其实从高一时,这种症状就已萌芽,只是父母选择性忽视。

“小孩子太矫情”“过了青春期就好了”……大部分父母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关心太少,在他们心中,抑郁、焦虑甚至成了禁忌词汇。

让人没想到的是,青少年对待这类病症的态度,甚至要比家长们松弛很多,青少年并不觉得抑郁症多么隐晦或羞涩,他们会跟同学或朋友互相谈起,交流感受。而家长,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他们更像是被蒙在鼓里的一方。

“其实,如果父母正确认识抑郁症,及早干预治疗,青少年患者的症状远没有那么严重。”王聪慧介绍,因为家长对抑郁症缺乏正确认识,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而且,不少家长都存在病耻感,他们觉得,抑郁症完全是青少年对现实的逃避,远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严重。

王聪慧说,面对抑郁症,家长首先应该理性地接受“我的孩子真的病了”,只有认清现实,才有可能开展后续的矫正或治疗。

多些关心,少些嘲讽

从业多年,王聪慧始终觉得,要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连同父母的问题一并解决掉,否则,其他努力付出再多,也是徒劳。

在坐诊中,她看到过很多家庭,亲子关系几乎处于崩溃,孩子和父母没有沟通,甚至互为仇敌,这种家庭关系中成长的孩子,心理不可能健全。

孩子犹如一棵大树,如果它根基牢固,土壤肥沃,被呵护得很好,树木自然生长得枝繁叶茂,面对狂风暴雨也能坚强挺过。若是树木从小根基不牢,缺乏营养,可能一场雨,一阵风,就能把树刮倒。

根基,是从小打下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与他成长阶段家庭的关爱有较大关系。青少年时期,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格外敏感,他们很容易感知父母的情绪,能从情绪中知道父母究竟爱不爱自己。

“如果家长对孩子总是冷嘲热讽,强制管教,在这种缺乏爱的家庭,孩子自然会逐渐丧失安全感。”王聪慧说,所以当父母知道孩子心理抑郁或焦虑时,应该自我反思家庭氛围是不是出现问题,比如,你真的会和孩子沟通吗?

很多父母也愿意和孩子沟通,但大多数沟通,只是单方面的训斥,因为到父母这个年纪,积累了很多自认为正确的社会经验,高高在上,不停地教育孩子。

“青春期的父母要少说一点,因为很多东西孩子都已经很清楚了,再多说就烦了。”王聪慧说,家长的松动很重要,有时候,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家长的反应比孩子还大,他们嘴上说“不要紧张”,其实比孩子还焦虑,这样是没办法安慰孩子的。

所以,无论孩子是否抑郁、焦虑,父母都需要学习健康的鼓励式回应的方法,而非评价性、批判性回应,从而形成民主、互助、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健康的家庭,是可以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困惑、失败和负面情绪的家庭,有能力的还可以给予一些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避免相互嘲讽、冷落。

心理疗愈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意味着,孩子“百毒不侵”,在升学压力、环境变化作用下,青少年很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当孩子情绪低落、持续不开心时,父母要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比如,让孩子多休息,多运动,建议孩子参与他们擅长或感兴趣的活动,比如课后俱乐部,或者艺术、舞蹈、音乐课程。

当然,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家庭无法消化时,家长要及时带着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治疗,通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谈话,能让抑郁情绪得以释放。

王聪慧说,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应进行的是综合治疗;既要开展心理疗愈,如果孩子需要用药,要尽量做到足量足疗程治疗。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役。药物的作用并非立竿见影,有时一过性副作用会先于治疗作用来到。家庭要成为孩子的后盾和支撑,帮孩子理解自己的处境和治疗的必要性,提高孩子用药的依从性。

“总之,如果青少年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家长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养方式进行评估,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王聪慧说,如果是过度控制,那就放松一点;如果是过度忽视,那就更关心一些。同时,也不能讳疾忌医,接受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受访专家

2023-22-封面专题5-1王聪慧

王聪慧,市太和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医师,医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激和睡眠,熟悉常见心理疾病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强迫性障碍等的诊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