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书店简史

时间:2023-04-27 16:38 来源:十堰周刊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2023-17-封面专题2        记者  李世醒

王蒙的《我的人生哲学》、南怀瑾的《谈历史与人生》、史铁生的《日常生命观》……黄国华卧室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买书、看书、藏书,是他保持了五十多年的生活习惯。

49年前,18岁的黄国华随父亲从上海来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设。当时,十堰刚刚建市,城市像一座大工地,白天干活,看书是晚上最好的娱乐活动。

可是,那时十堰难觅书店。“想看书,只能向同事或朋友借阅。”黄国华说。

艰难起步

根据《十堰市志》记载,建市前,十堰老街和黄龙镇都曾开办过小书店。建市后,十堰最早出现的书店,当属新华书店。

1968年5月,郧阳专区新华书店成立。1974年7月,十堰市筹建新华书店,店址在老虎沟商业局办公楼一楼,此后几年间,新华书店相继在东岳路和朝阳路成立了张湾分店和茅箭分店。

当时的新华书店发售的书籍比较单一,主要有《马克斯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中小学生课本和一般图书。

除了新华书店,为了满足人们对读书的热情,当时的郧阳地区、十堰市和二汽,也各自开始筹建图书馆。

1974年4月,位于青年广场的二汽科技图书馆投入使用,吴剑琴任首任馆长。

那个年代,图书资料极度缺乏,但二汽图书馆工作人员仍然利用有限的资金订购了少量急需的外文期刊和检索工具书,同时发函向一汽、原一机部汽车局、中科院武汉分院的科研所、湖北省科技情报所等全国各兄弟单位求援,征集到许多宝贵的资料。他们将其中的中文图书挑出来,利用木板制成简易书架,在半间小房间内,开始了图书借阅服务。

“在政企合一时期,二汽图书馆的藏书范围扩大,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十堰二汽,甚至对省建一局、二机电等单位的少数工程技术人员也发放了借书证。”吴剑琴曾经回忆。

与此同时,1979年12月20日,十堰市图书馆也对外开放,但在初期,藏书不多。

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新华书店,图书种类慢慢多了起来。

1983年底,二汽图书馆藏书达到13万册,其中中文图书9万余册,外文(英、俄、日、德、法5种文字)图书1万余册;中外标准和样本资料3万余份。仅1983年一年,就接待读者四万余人次。

而新华书店,在1986年升级为中型企业后,全市图书发行点增加至30多个。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之一变,读书人的身影随处可见,新华书店门前排起的长龙司空见惯。

兰善清是十堰著名学者。1981年,姚雪垠所著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三卷》即将出版。当时刚刚参加工作的兰善清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买一本。

但新书出版后,新华书店只引进了十几本,很快售罄,兰善清去晚了一步,未能购到。好在不久,新华书店又紧急追加了一批,正式出售那天,兰善清起了个大早去书店排队,才买到了心仪的图书。

当时,碧野所著《情满青山》散文集也很受追捧,兰善清到新华书店求购多次未果。直到多年后,他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到了一本,才填补了多年的遗憾。

和兰善清一样,湖北起行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金秀平,年轻时购书也经过了很多波折。

1982年,24岁的金秀平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至十堰某中学任教。学校配建有图书室但藏书不多,金秀平只能到校外新华书店购买书籍。

“书放在货柜里,想看必须让售货员取,很不方便。而且书店只有一百多平方米,面积很小,图书种类又少,很多书都没有。”金秀平回忆。

“书店+”时代

1980年12月2日,国家新闻出版局发布文件《建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书店、书亭、书摊》。自此,民营书店开始逐渐涌现与兴起。

在十堰,直到1990年代后期,一些私营书店才开始出现,较大的书店有三味书屋、读书社、钟书社和三人行书店等。

钟书社负责人龚月桃回忆,书社成立的1997年,十堰图书市场依然很匮乏,一些市民喜好的书籍,比如金庸武侠系列,只能到外地书店购买,或在本地书摊上淘一些旧书。

那时,五堰花鸟市场、老虎沟路等地自发形成了旧书摊,成为市民购书、阅读的重要场所。

《十堰日报》记者蔡远福曾经回忆,他曾在旧书摊淘到过不少好东西。比如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版《李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唐诗三百首》,两本书都是竖排繁体字。

他还从地摊淘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著长篇叙事诗中译本《列宁》,从封底加盖印章可以看出,这是从武汉市新华书店古旧书市流散至十堰。

进入新世纪,图书市场逐渐开始繁盛起来。2016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联合发布 《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乡镇网点为延伸、贯通城乡的实体书店建设体系,形成大型书城、连锁书店、中小特色书店及社区便民书店、农村书店、校园书店等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根据此精神,2019年,十堰建立了由1个中心馆(市图书馆)、2个总馆(市图书馆、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20个分馆、30个基层服务点组成,以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小学校图书室、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和图书馆联盟为依托的四级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网络和体系。

市图书馆业务辅导部主任付长玉介绍,总分馆体系建立前,各类馆、点的图书资源,最多的近万册,最少的几百、上千册,且图书种类、品质参差单一,群众借阅热情不高。总分馆体系建立后,整合了各类馆、点自有资源15余万册,使体系内共享资源达到90多万册(件),群众实现了“一卡通用”、“通借通还”,推动了图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一大批实体书店积极尝试跨界经营,将图书经营与喝咖啡、品茶等场景结合在一起,如“书店+餐饮”“书店+文旅”“书店+戏剧”“书店+活动”“书店+培训”……实体书店已不再是单纯售书的场所,它正在转变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在五堰街上的堰窝书城,书籍并不是其内涵的全部,美学生活区、咖啡馆、植物区与书籍共同构成一个小型展览馆,为懂得文化创意生活的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心灵归属地;在一丢城市书店,用温暖的灯光、柔和的音乐、经典的书籍为读者营造了古典氛围浓厚的阅读世界;在钟书社,可以参与古诗词歌曲音乐会、读书分享会,“诗和远方”在此相拥……

根据十堰市委宣传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实体书店共有383家,实体书店已不再是单纯售书的场所,它正在转变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并逐渐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陈小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