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让十堰更聪明更智慧

时间:2022-05-19 14:58 来源:十堰周刊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2022-20-封面专题5

记者   李世醒

节点闪烁,线条流动,5月16日,十堰智慧城市大脑(以下简称“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城区五条河流的流速、流量以及视频图像,实时出现在屏幕上。经过数据分析,指挥中心能对潜在隐患提前预判,自动生成指令,同步下达。

“它们不只是‘屏’,还是‘数字驾驶舱’。”十堰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向云峰介绍,有了“城市大脑”,数据资源能辅助城市治理部门操作“驾驶端”,将资源配置得更高效。

5月15日,十堰“城市大脑”上线,公安、交通、城管等数十个部门的数据在此汇聚。得益于“城市大脑”,十堰市域治理将迎来全新模式。

十堰机遇

“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支撑经济、社会、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开放式智能运营平台。 

它并不是新鲜事物。6年前,杭州首次提出“城市大脑”概念,并以交通治理为切入点,逐渐向城市治理、市民服务等领域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城市大脑”时曾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智慧化、数字化是未来城市治理的方向,十堰自然不甘雌伏。2021年7月29日,十堰与华为公司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以“两园、一心、一云、一大脑、两产业”为总体框架的智慧城市方案,其中的“一大脑”便是十堰“城市大脑”。

市委书记胡亚波指出:“要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城市大脑’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市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瑛说,建设“城市大脑”,构筑智慧城市,是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转变全市干部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的契机。“过去,数字信息对各部门而言是权力也是资源,有了‘城市大脑’,部门数据必须共享,无疑打破了官本位思想,破除了行业壁垒,简化了办事效率。”陈瑛说。

十堰建设“城市大脑”,也是“弯道超车”,实现经济倍增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当下,国家正在全面布局“东数西算”。十堰位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地理中心,同时具有土地、电价、绿色能源等优势,建设“城市大脑”,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有利于搭乘产业发展顺风车。

此外,建设“城市大脑”,也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向云峰透露,围绕“十堰大脑”,十堰与华为公司已经签署协议,华为公司将利用技术和生态资源优势,助力十堰发展商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全域智慧文旅产业,并为十堰培育技术人才力量。此外,十堰还与东风公司展开多轮磋商,加快东风公司商用车车辆网与十堰“城市大脑”对接,推进十堰汽车产业数字化。

如何让城市更聪明

目前,位于十堰传媒中心的十堰“城市大脑”指挥中心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1725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分为指挥区、展示区、办公区。

在指挥中心内,一块4×18米的显示屏被点亮,大屏被分为若干个小屏,每个小屏,对应着一个应用场景。

向云峰介绍,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5月15日首批上线“防汛防涝”和“燃气安全”两大应用,整个系统完善后,将有应急、气象、住建、城管、自规、公安、水文等数十个部门,共39个应用上线,真正做到数据共享,实现数据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共治。

“城市大脑”如何运转?以“防汛防涝”应用为例。“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可通过显示屏,掌握城区“五河”及六座中小型水库的动态。

在看不见的背后,“城市大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应急、气象、住建、城管、自然规划、公安、水文等部门数据调取、分析,精准判断和预报城区汛情和内涝状况,并自动生成指令,按照事态紧急程度,同步下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目前,汇聚在十堰‘城市大脑’中,与城市‘防汛防涝’相关联的视频数据就有8.6万路。”向云峰说,“一路就代表一个摄像头,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应用,对传统治理模式而言简直难以想象。”

城市治理最需要解决什么、群众最盼什么,“城市大脑”就谋划、推出什么。

交通拥堵,一直受到市民关注。市公安交管局交管大队教导员丁勇介绍,截至2022年5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4.86万辆,每年增长率接近9%。中心城区受地域条件限制,路网结构优化难,平面交通突出、缺少立体交通和微循环道路,车流量饱和时通行效率低,潮汐性拥堵、节点性拥堵、突发性拥堵问题突出。

有了“城市大脑”,不仅可以调取公交车、出租车、危爆品运输车辆上的视频监控,动态掌握路面交通状况,还能充分运用气象、城管等数据,深度分析、研判城市交通运行状态及交通拥堵成因,及时调整交通信号灯,合理调配执勤警力,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除了纾解交通,有了“城市大脑”,市民将获得更多实惠。比如,在医保、社保、公交、购物等应用场景,实现“一卡(码)通”全覆盖;不动产排队、办理进度可在线查询;出生医学证明可预约办理;水电燃气可在线缴费等等。可以说,十堰“城市大脑”与每位市民息息相关。

大脑、脑干和触手

“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i武当”APP是十堰“城市大脑”建设的核心。

“一个软件,就能解决市民生活中绝大多数难题。”向云峰拿出手机,打开“i武当”APP,给记者演示。

“i武当”APP是十堰“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不动产、交通出行、疫情防控、医疗健康等共计11大类200多个应用场景,目前已上线应用场景60余个。

向云峰说,如果将“城市大脑”比喻为人脑,“i武当”APP如同人的触手,而负责储存、处理数据的“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则是人的“脑干”。

位于丹江口市的“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目前正抓紧建设,部分功能已投入使用。它是湖北省首个水冷大数据中心,也是省级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大数据储存、运算节点和安全服务中心。

“‘城市大脑’指挥中心、‘i武当’APP、‘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构成了十堰‘城市大脑’的有机整体。”向云峰说。

未来,十堰将在“两园、一心、一云、一大脑、两产业”继续发力,智慧城市完善后,不仅能够增强城市重大风险感知的预测、预判、预警灵敏度,还能提升快速响应、应急处置的精准性、及时性、实效性,打破“数据孤岛”、拔掉数据“烟囱”,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政府,让十堰更加智慧、更加聪明。

编辑:陈小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