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丨南水北调有多不易,一文揭秘

时间:2022-10-19 21:31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担当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十年砥砺奋进,十年硕果累累,10月9日起,本台《十堰新闻联播》栏目推出新闻专栏《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非凡十年》,聚焦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与各项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王群群 叶旭升 徐静汉水浩瀚,千里北上。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的丹江口库水,源源不断地润泽京津冀豫。作为核心水源区,十堰勇担使命,当好“守井人”,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大水井”解渴北方

360截图20221019203743906

南水北调是几代人的初心使命。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动工,2013年,大坝加高加宽工程全线竣工。外迁内安,十堰两次大型移民共计46.9万人。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截至目前,调水量突破500亿立方米。

8年来,“丹江口库水”持续为北京、天津、郑州、石家庄等24个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供水。北京日供水总量的75%来自于丹江口水库,受益人口超过1300万人。

360截图20221019203814039

市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文财介绍,规划之初,“南水”是受水区的补充水源,如今已成主要水源,成为沿线大中城市供水的生命线;刚通水时,受益人口为3800万人,现在超过8500万人。

8年来,中线工程还向北方50多条河流湖泊进行生态补水超90亿立方米,全面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在“南水”持续补充下,北京地下水水位持续5年回升,较2015年底的25.75米回升3.26米;著名的白洋淀蓄水量达3.67亿立方米,湖心区水质稳定为四类,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

“守井人”护好碧水

360截图20221019203925425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护好一库碧水,这是十堰的大局意识,也是我们的担当精神。近十年我市大刀阔斧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仅在城区就投入上百亿元,对河流实施减污、清污、控污、治污等五大工程,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丹江口库区。

犟河、剑河、神定河、泗河、官山河等5条河流汇入丹江口水库,为了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我市累计投入30亿元,将“五河”治理作为头号工程。

郧阳区茶店镇大岭山村村民金刚就住在神定河沿岸,神定河是主城区最长的一条入库河流,如今,他的家门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现在河水清了,鲤鱼有了,鲫鱼也有了,河对面也全栽上了果树和樱花树。”

在“五河”治理中,我市全面推广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全球污水处理传统主流工艺30多种,其中27项在十堰运用。为了确保“五河”长治久清,我市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明确各级河长2811名,河长巡河实现常态化。

360截图20221019204014256

市水利和湖泊局河湖长制工作科付欢表示,实行河湖长制避免了过去上下游、左右岸割裂,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河流治理管护力度。

全力推进禁捕退捕工作,渔民“洗脚”上岸,化身护水员;对1578个村庄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修复水生态、涵养水环境。经过十堰人民的不懈努力,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或优于Ⅱ类标准,入选首批“中国好水”,“五河”治理成为全国黑臭河流治理的样板和典范。

“引江补汉”续水源

360截图20221019203720935

随着沿线受水区城市群发展及汉江流域用水需求增长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稳定供水的能力亟待提升。2022年7月,引江补汉工程在丹江口市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拉开帷幕。

360截图20221019204102729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钮新强表示,通过引江补汉工程把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连接起来,目前国家最大的两个水库连起来后,加强了通过中线向北方供水的能力,同时也为汉江中下游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发挥很好的作用。

工程从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左岸龙潭溪取水,经宜昌市、襄阳市和丹江口市,终点位于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汉江右岸安乐河口,全长194.8公里,设计总工期108个月。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360截图20221019204127370

“大水井”解渴北方,“守井人”护好碧水,南水北调显十堰担当。通水八年来,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沿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支撑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李亚光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