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丨十堰脱贫攻坚成绩单出炉,快来看看

时间:2022-10-13 20:51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担当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十年砥砺奋进,十年硕果累累,10月9日起,本台《十堰新闻联播》推出新闻专栏《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非凡十年》,聚焦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与各项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王群群 陈松林 通讯员 马金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2020年,十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贫困,书写了一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

易地搬迁 搬出大山天地宽

十堰是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市所辖6个县市区为国定贫困县、2个区为省定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达37.26%,其中深度贫困县占全省一半以上,一方山水养不起一方人。如何破解就近选址难、产业配套难、就业增收难的窘境,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最佳解决办法。

01

近日,记者从2017年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所在的地理空间图上看到,这里以前是一片荒芜,不到五年时间,这里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陈鲜十年前居住在五峰乡的深山之中,到镇上需要步行两个小时,脆弱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致贫的关键因素。为了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郧阳区在城郊的杨溪铺镇刘湾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这里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安置点可容纳18个乡镇15000多名群众,并配套建设香菇产业和袜业扶贫车间,陈鲜一家人走出大山,搬进新家,就近上班,走上了致富路。

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党委书记侯晓东介绍,青龙泉社区从无到有,相关配套设施从零起步到现在各类服务设施齐全,为脱贫攻坚起到了关键作用。

04

易地扶贫搬迁,搬走的是贫困,迁来的是幸福。我市聚焦产业富民,以迁兴业,推进搬迁和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出拆旧院腾空间小集中安置模式、依托生产资料和特色产业大集中安置模式、进城进镇进园进景区安置模式、公租零租保障房安置模式四种具有十堰特色的安置模式,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并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易地扶贫搬迁“十堰样本”叫响全国。

QQ图片20221013201842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彭艳介绍,全市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系统推进安全适用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搬迁群众就业空间拓展、迁出地生态修复、迁入地社区管理等工作,全市12.26万户35.45万易迁人口实现了安居乐业、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定向滴灌”拔穷根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变“输血”为“造血”,“定向滴灌”拔穷根。

QQ图片20221013202129

在张湾区西沟乡沙洲村,5年前,人均只有半亩耕地,全村67户141人属于贫困户。依托精准脱贫的利好政策,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种植,如今,人均纯收入翻了好几番。该村党支部书记曹立勇介绍, 沙洲村在精准脱贫的政策红利下,从5年前的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到现在村人均收入达到19000多元,翻了四番。

QQ图片20221013202059

产业兴,收入增,产业稳,脱贫稳。我市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形成以香菇、茶叶、中药材、水果等农业特色扶贫产业,每村、每户都作为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贫困群众成为产业的发展者、从事者、参与者、推动者,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超过600万亩,特色产业带动劳动力贫困户比例达100%,茶叶和丹江库区柑橘纳入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QQ图片20221013202229

彭艳介绍,全市上下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产业帮扶和稳岗就业力度,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到2020年,全市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559元增加到9604元,年均增长24.66%,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5.8%,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乡村振兴 绘就美丽新画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衔接资金90.43亿元,接续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摘帽不摘帮扶,各级选派第一书记1809人、干部1562人,帮联1809个村,其中组建工作队761支,驻村帮扶761个村;坚持摘帽不摘监管,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提升脱贫成色。

QQ图片20221013202528

在张湾区方滩乡,当地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赏花经济”和乡村旅游无缝对接,带动了众多游客前来放松身心,村民也因此稳定增收。

今年,我市坚持把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山、水、林、田、路、房浑然一体的美丽风景线。在丹江口杏花村,这里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加快改造乡村民居,共奏山水人“协奏曲”;在竹溪县肖家边村,这里的乡贤牵头,种植的木耳、菌菇不愁销,具有地方风韵的特色乡村跃然山间;在郧阳区樱桃沟村,依山而建的年代建筑掩映在樱桃花之间,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

QQ图片20221013202439

彭艳介绍,下一步,市乡村振兴局将围绕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持续壮大产业、促进就业,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QQ图片20221013202655

站在新的起点,全市各地正以乡村为纸,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接续奋斗,着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数说脱贫攻坚:十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区域性贫困

QQ图片20221013202739

自脱贫攻坚以来,全市组建1807支工作队驻村帮扶,7.2万名干部结对帮扶26.6万户、83.4万贫困人口。整合涉农资金346.9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发展产业基地64.9万亩,建设扶贫车间(作坊)3481个,带动72万贫困人口脱贫。建设集中安置点4022个、易地扶贫搬迁35.5万人。改造危房10.4万户,资助贫困学生157万人次,兜底保障低收入和特困对象19万人,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村村建有卫生室。2020年底,全市456个贫困村出列,8个贫困县(市、区)摘帽,十堰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性贫困。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