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担当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十年砥砺奋进,十年硕果累累,10月9日起,本台《十堰新闻联播》推出新闻专栏《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非凡十年》,聚焦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与各项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李刚 陈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科技兴市、产业富市目标,从制造到智造、从智慧到智能,突出“专精特新”、不断“弯道超车”,加快构建“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技术驱动产业进步
一项技术瓶颈的突破,可以带动产业的战略性突破;一个重要因素的攻克,可以推动产业的重大升级。在东风康明斯排放处理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产品排产计划屡创历史新高。
东风康明斯排放处理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巧科介绍,目前公司已建成年产37万台国六后处理全球最大制造工厂。
作为汽车动力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排放处理系统在国六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2018年,东风康明斯就针对轻、中、重型商用车不同的设计需求,加大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产品研发力度,牢牢掌握了行业风口和市场主动权。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练好内功是关键。恒进感应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淬火国产化全自动装备,破局发展天花板,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恒进感应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美华介绍,公司生产的无软带设备,在国际上现在仅有三家企业能够生产。如今,该公司还可以为汽车、船舶、风电等行业提供可靠的齿轮供应链,其中风电设备高精轴承感应装备已成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大国重器”。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之魂,那么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我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选育新的香菇菌种,探索“工厂化制棒、点养菌”的“多季菇”生产模式,推动香菇产业由“秋栽一季生产”向“全年多季轮种”转变。
十堰市昌欣香菇产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李智表示,通过反季种植可解决传统秋栽香菇种植时间短、棚架闲置的问题,实现一年四季有菇种。
这十年,我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泛分布在零部件、新材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他们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发展韧性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人才支撑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我市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成就事业。前不久,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醇氢新能源技术团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精密测量与智能检测等7个创新团队入驻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开展研究。
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孙海鸣表示,创新团队的入驻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的创新能力,为十堰市做优汽车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十堰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创新资源,为提升十堰综合竞争力做战略支撑。
湖北凸凹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子卫介绍,公司发展的短板是创新驱动乏力
、人才稀缺,通过成立院士工作站,借助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撑,该公司成功开发汽车高强度板成型模具材料及工艺,并实现成果转化,打通技术瓶颈“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我市设立“武当人才卡”,明确引进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创业扶持等相关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社会化引才政策文件,支持大学生留堰创业。目前,我市共建设人才公寓8000余套,向全国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向十堰汇聚,为注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国第一”记录创新高光时刻
科技强,百兴业。这十年,十堰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自卸车油缸国产第一品牌湖北佳恒科技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湖北佳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永明介绍,企业在自卸车油缸分行业市场占有率为25%以上,是行业的佼佼者,企业坚持创新才能引领未来。
此外,泰祥股份成为大众集团发动机主轴承盖的最大供应商,湖北万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同行业前列,驰田汽车、十堰同创分别建成全国最大的高轻自卸车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变速箱齿轮同步环生产基地,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掀起产业发展的燎原之势。
市科技局副局长刘其乐表示,十年里,我市紧紧围绕科技强市、产业兴市目标,从制造到智造、从智慧到智能,为我市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数说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440家
十年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100多家增加到44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99.5亿元增加到406.1亿元,占 GDP比重由10.4%提升至2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增长至1.93%,技术合同交易额达77.27亿元。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23家,数量位居全省市州前列。一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84个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奖。
编辑:李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