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创院展厅。人民网记者 周雯摄
高产高蛋白玉米、玻璃多维光存储光盘、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展厅中央屹立着一棵“科创之树”,一系列代表性科创成果陈列其中。“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让越来越多的科研和产业两端,在这里产生“化合反应”。
高产高蛋白玉米展示。人民网记者 周恬摄
湖北武汉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势能强劲。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当月,作为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武创院启动运行。其发展定位,正是做创新要素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难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努力跨越从科技到产业之间的鸿沟。
勇闯“最难一公里”,武创院底气何在?“源于‘四不像’特质的创新突围。”武创院相关负责人解释,所谓“四不像”,是指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在武创院的平台上,既有院士专家团队及一流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和专业投资机构,织就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转化应用体系。
机制上的创新突破,让科技和产业在这里发生聚合效应。
心血管疾病检测试剂盒及配套仪器。人民网记者 周恬摄
“由武创院支持转化的暴发性心肌炎精准诊断试剂盒产品有望今年上市。”在展厅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汪道文团队的科研成果前,武创院相关负责人自豪地向采访团介绍。
汪道文团队的该项科研成果,为全球首个暴发性心肌炎血液快速检测方案,可在15分钟内实现血液生物标志物快速检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没有投资机构介入,这项技术成果难以转化。
“我们创新采用‘拨转股’的资金支持方式,帮助解决融资难题。”武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拨转股”即前期以科研项目经费方式投入,后期在项目成熟后进行市场化融资时再转成股权。
通过“拨转股”方式,武创院已支持数十个早期科创项目团队迈出成果转化“关键第一步”。
成果转化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精准对接供需,丰富应用场景,坚持以“用”为导向。
工业仿真分析软件。人民网记者 周恬摄
时间回溯至2022年初,湖北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在船舶、航天等领域对工业设计仿真分析软件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而相关领域企业每年要花大价钱购买国外的软件,且在功能适配和使用灵活性上难以完全匹配本土应用场景,“就像用别人的大脑解析本土难题”。
在关键环节接入外来中枢,既难兼容,也难放心。
彼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团队创建的深圳十沣科技有限公司,已自主开发出流体仿真等核心工业软件。
“我们多次前往深圳,带着湖北制造企业的需求清单和技术痛点去洽谈。”武创院相关负责人回忆,诚意换来突破,6个月内共建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相关工业软件在湖北快速落地应用。
“这个速度太惊人了!武创院凭借灵活高效的创新机制,引来了顶尖的团队。”武创院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所长、武汉十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佳介绍,“在武创院的对接下,湖北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的企业向我们开放应用场景。不到两年时间,公司的工业仿真软件在结构、流体、电磁等多个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武创院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展示的重载无人机。人民网记者 周恬摄
武创院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副所长邰鑫来也颇有感触:“在武创院的对接协调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许多企业都在试用我们的电池产品,并共同开展相关协同验证,为加速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土壤’。”
资源整合催化创新裂变。自运行以来,武创院坚持“产业有需求、市场有前景、技术有优势、投资有价值”的原则,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模式。截至目前,武创院已设立27家专业研究所、54 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3个产业创新枢纽。
正如武创院展厅里所写的“因聚而变,惟创则新”,这家年轻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上阔步向前。(张峰、荣先明、周雯、梁秋坪、王晓啸、郭婷婷、周恬、周倩文)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