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姑娘和前来体验的游客在海拔千米的龙王垭茶园采茶忙。 (湖北日报通讯员 溪荣梅 摄)
5月16日,走进位于竹溪县的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茶树枝叶经过切割、杀青、烘干、静电拣梗等工序后,树枝被分离打碎后成为肥料,鲜叶被炒制成大宗茶。
“正月初八生产线就开工了,比传统炒制春茶提前近两个月。”公司董事长郭承君介绍,公司日均生产大宗茶5吨左右,不仅热销江浙一带,还出口欧美等地。
龙王垭茶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过去,公司主要生产名优茶,一年只采一季春茶,其余季节的茶树枝叶被修剪后沦为肥料。
“通过加工大宗茶,将夏、秋两季的茶树鲜叶‘变废为宝’。”郭承君说,2024年,该公司大宗茶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华灯初上,竹溪县武陵不夜城人头攒动,市民李明华正招呼着外地朋友吃夜宵:“尝尝,这是我们竹溪的茶啤。”
“茶叶也能酿酒?”朋友们争相举杯:“嗯,茶香与酒香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拉长茶叶产业链。去年,竹溪灵芽茶业集团与青岛啤酒合作,推出“竹溪灵芽”茶啤,市场销售火爆。
茶叶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十大农业产业链之一。地处秦巴山区的十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优良生态条件,被认定为鄂西北高香型绿茶基地、国家优势茶叶产区,获评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
近年来,该市在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建设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全面推广“三季采茶、四季制茶”模式,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2024年,十堰全市茶园面积87.5万亩、居全省第三,综合产值99.5亿元;茶叶出口海外市场775吨,创汇1679万美元,同比增长20.6%;全市加工夏秋茶1.1万吨,同比增幅58%。
“今年全市茶叶综合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十堰市茶叶产业链有关负责人介绍,将以推动茶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继续大力发展大宗茶,助力冲刺茶叶产业年综合产值115亿元目标。
据悉,今年该市有26家茶叶企业计划投资1.24亿元,新建大宗茶加工生产线37条,并开发茶饮料、茶啤酒、养生茶块等精深加工产品,夏秋茶产量将达1.3万吨以上。
竹溪拓展采茶制茶新模式 10万茶农端牢金饭碗
竹溪贡茶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投喂茶青,自动化生产精品茶。 (湖北日报通讯员 溪荣梅 摄)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种茶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贡茶之乡”。
早在唐代,梅子茶就被指定为皇宫饮品,故而朝野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之说。
过去,竹溪茶农只做名优茶,一年只采一季春茶,夏秋茶鲜叶多被修剪丢弃。近年来,该县在紧盯名优茶的同时,将传统“春茶一季”拓展为“三季采摘、四季制茶”新模式,带动10万茶农在茶叶产业链上端牢“饭碗”。
去年,竹溪茶叶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25亿元。
从 “一季采茶”到“四季生金”
5月16日,竹溪县县河镇县河村。一片200亩茶园生机盎然,机械化采茶设备嗡嗡作响。
在不远处的茶叶加工厂里,嫩绿芽头经过摊晾、杀青、揉捻等工序,变成清香四溢的绿茶。
“公司名优茶、大宗茶都供不应求。”竹溪灵芽茶业集团董事长孟丽军介绍说,这片老茶园经过2022年高标准示范改造后焕发新春,亩产名优茶超25斤、大宗茶破千斤,亩均收入从2000元提升至5000元。
过去,夏秋茶综合利用率低,根源在于没有企业收购、加工。为推动大宗茶发展,竹溪于2022年成立国有平台灵芽茶业集团,以“保底收购”政策破解产业困局,使过去无人采摘的“粗枝大叶”,变成茶农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
“过去采茶像‘绣花’,现在采茶机一响,一季变三季。”孟丽军介绍,灵芽茶业集团整合县内50家合作社,建设万亩大宗茶示范基地,通过机械化采摘、标准化加工,将夏秋茶青变废为宝。
同时,为解决大宗茶生产用工问题,今年灵芽茶业集团组建13支社会化服务队,服务队员穿梭于15个乡镇的各大茶园,用专业设备采收夏季大叶茶。
“过去,春茶采摘结束就闲下来了,现在夏秋茶鲜叶卖给灵芽茶业集团。”茶农赵昌良说,仅去年就多赚了5万元。
茶旅融合激活“茶山茶乡”
万亩茶园层层叠叠,孩童嬉戏,大人们追着留影……
5月17日,在海拔1000多米的竹溪县龙王垭茶园,来自陕西平利县的刘女士带着家人朋友,玩得不亦乐乎。
龙王垭茶场建于1953年,主打品牌“龙王垭”是中国驰名商标,其核心茶园位于海拔700米至1300米处,景色怡人。2011年,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将茶园打造成茶文化景区。
公司董事长郭承君介绍,公司旗下有2万多亩茶园,2020年被评为4A级景区。
“景区引来游客,茶叶销售稳步增长。”郭承君说,茶旅融合,带动餐饮、住宿、茶叶销售全面发展。去年公司茶园接待游客80万人次,现场卖茶收入500万元,住宿餐饮收入1000万元以上。
竹溪县将茶文化全面融入景点景区建设,连续多年举办茶旅文化季、茶王争霸赛、网友节等活动,全面提高茶叶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近年来,竹溪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实现茶园变景区,茶农变导游,并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4A级景区、50多个乡村旅游点、300多家星级农家乐。
今年茶旅文化季期间,位于竹溪武陵不夜城的沉浸式露天茶馆里,《茶嫂招亲》等茶戏轮番上演,游客互动,热闹非凡。
“白天采茶,晚上看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竹溪县城关镇后坝村茶农袁修菊说。
科技赋能“茶业升级”
5月16日,骄阳似火,室外气温30℃以上。
“看,这就是千余年的古茶树,顶端茶芽长得多齐壮。”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主席王大明,坐在竹溪县城郊鄂渝陕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办公室里,在手机上轻点几下,屏幕上立马显示出远在30公里外的汇湾镇梅子贡茶园画面。
“依托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的智慧化种植生产管理系统,打造出了智慧茶园。”王大明介绍,该系统不仅有“千里眼”,还有管理中心、茶叶质量溯源与防伪平台,为茶园插上“智慧翅膀”。
近年来,竹溪依托5G技术、国芯一号智算中心,打造智慧茶园,配备环境监测、智能灌溉等系统,实现茶叶生长质量标准化、茶园管理数字化。
数智加持,茶链持续拉长。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把茶叶应用到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大健康产业,开辟产业链条“新赛道”。
同时,紧跟全域旅游发展势头,开发茶啤、茶酒、茶饮料、茶工艺品等新产品。
“茶香浓郁、绵柔爽口……”5月16日晚,武汉游客郑先生在竹溪东门老街月宫池边一烧烤摊上,品尝了灵芽茶业集团的精酿茶啤,赞不绝口。
食有茶醋 饮有茶啤 竹山茶产业育出 两个优秀“孩子”
入口是醋酸的劲爽,回味却是绵柔的茶香。
盛夏将至,一款“十星红·醋茶淡饭”的红茶醋饮料风靡十堰——在三五好友相聚的酒桌上,女生喝茶醋、男生喝茶啤,成为夜宵市场上一道新风景。
900多年前,大文豪苏东坡曾大胆提出“茶酒”的设想,但受限于当时的工艺,仅仅酿出了“浸茶米酒”。
如今,“以茶酿酒,兼得二者其妙”在十堰市已成为现实:上半年,竹山茶啤销售两万多件,竹山茶醋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茶醋、茶啤是竹山茶产业升级的两个优秀‘孩子’。”竹茶集团董事长沈义锋说,竹山茶早已不仅仅是杯中的那抹绿或红,而是走进了酒类、食品等领域跨界融合,以多元形态“圈粉”年轻消费者。
走上餐桌的茶啤成爆款
走进竹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展销大厅,除了竹净尖、竹净红等传统的罐装茶、袋装茶外,一款印有“十堰”二字的绿色茶啤引人注目。
“它既有啤酒的清爽,又有茶的芳香,很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沈义锋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竹山硒茶中式精酿啤酒推出后,已销售2万多件,销售额达200多万元。
记者看到,这款绿茶啤酒每瓶容量为1000毫升,原麦汁浓度为12度。轻抿一口,独特的风味在舌尖散开。
“很多客户只是来采购茶叶的,后来同时看上了我们的这款啤酒。”沈义锋说。
“茶啤”口感如何,茶原料是关键。
“竹山位于北纬32°黄金产茶带,茶叶富含硒元素。每1000毫升的‘茶啤’含4克竹山硒茶。”沈义锋介绍,优质原料与先进工艺的巧妙搭配,让竹山茶啤香气浓郁、口感醇厚、风味独特,做到三香融合,达到了酒香、麦香、茶香的平衡点。
“我们后续会不断增加、升级产品类别和包装,将陆续推出红茶啤酒、茶饼干、茶蔬等,让大家品尝到更多健康时尚的茶产品。”沈义锋说,“年轻消费者更追求新奇和尝鲜,我们要不断创新。”
“转型的茶”抢订单
跨界带来的好处,湖北星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早就尝到了甜头,该公司的一款网红大单品就来自竹山县无人问津的大叶茶。
作为竹山县第一家红茶加工企业,该公司以前主要生产红茶、黑茶和米砖茶,这是一片竞争十分激烈的“红海”。“赚的都是辛苦钱,出口的茶叶根本卖不起来价钱,都是按吨卖,这个领域太卷了。”公司董事长林航直言。
2019年,为拓展年轻群体茶叶消费市场,林航斥资3000万元,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并请来各类制茶大师、茶饮品调配师,通过反复研究和实验,终于推出具有开胃、抗氧化、降脂减肥等功效的“十星红·醋茶淡饭”红茶醋饮料。该产品一经上市,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短短几年时间,产品畅销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为该公司年销售3000多万元的大单品。
“今年前5个月,茶醋饮料和茶叶的销售额已经有4000多万元了。”林航介绍,下一步,公司将大力发展“茶科技”,利用茶叶深加工做成碳化、纤维产品,如茶碳、牙膏、面膜、果脯等,进一步延长茶产业链。
竹山县政协副主席、县茶产业办公室主任丁葛介绍,竹山县茶叶基地面积超30万亩,面积位居全省前四。该县将在巩固提升名优茶加工能力及质量的同时,突破性发展大宗茶,进一步加强大宗茶初制、精深加工能力建设,加快抹茶、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饮料用品等项目落地投产。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