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上小小的纽扣十分常见,甚至不起眼,可有人喜欢这些小玩意儿。在我市,收藏爱好者孙先生花费10多年时间,收集数百枚清代、现代等时期的铜纽扣。经历岁月洗礼,这些铜纽扣虽然不再那么精美,可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气息愈发浓郁。
我国纽扣有1800年历史
最早材质多为木石贝壳
对于衣服上的纽扣,很多市民都觉得太过平常。可在一些收藏爱好者的眼里,小小的纽扣也是一个收藏门类。
“纽扣虽小,门道却不少。”在我市,收藏爱好者孙先生是一个有心人。10多年来,在收集其他藏品的过程中,他一直默默关注着纽扣。“这些年一共收集几百个纽扣,大部分都是铜纽扣。”孙先生说,早些年他经常到古玩市场或者农村“淘宝”。有一次,他在一户农户家里的箱底看到一些铜纽扣,“纽扣上面有花纹,很漂亮。”此后,孙先生每次去“淘宝”,都会询问农户家里有没有老旧的衣物或是装饰品,因为这些物件上面时常配有纽扣。
记者看到,孙先生收集的这些铜纽扣,大的和如今的1角钱硬币差不多,小的只有黄豆粒大小。从造型上看,这些纽扣大多是圆形,也有一些异形纽扣。在纽扣上面,有的刻着 文 字、小动物,有的装饰有花草图案。从材质上看,这些纽扣分为两部分,纽扣的扣面多为黄铜材质,钮环多为红铜材质。
孙先生说,别看纽扣不起眼,历史却很悠久。人们使用纽扣,已有6000多年历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波斯人就把石块做成纽扣使用。在我国,纽扣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最初的钮扣主要是石纽扣、木纽扣、贝壳纽扣,后来发展到用布料制成的带纽扣、盘结纽扣。十六世纪,中国人把纽扣传到欧洲,当时只有男人使用,女性使用者较少,多数人只是用做服饰。一些达官贵人为了显示富有,用珍贵的金银、珍珠、宝石、钻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等材料做成纽扣使用。
孙先生说,古代纽扣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汉字、英 文 字母组合的纽扣,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树木花园等图案的纽扣。“我热衷于搜集清代各式马褂套环扣和清末的服饰扣。”
清代纽扣用法讲究多
纹饰铜扣多用于宫中
记者看到,一些纽扣的扣面刻有“寿”“囍”等 文 字。孙先生介绍,在清代,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纽扣,但有一些讲究,如民间使用的纽扣都是素面,在宫中使用的多是铜扣,还有金扣、银扣,并且扣面上刻着各种纹饰。
上世纪初,纽扣使用更加广泛,题材愈发丰富。记者看到,在孙先生收集的这些纽扣中,两种题材最多。
一种题材是“喜上眉梢”,即在扣面雕刻灵动的喜鹊,站在梅花枝头上。这种题材的纽扣形式多样,喜鹊的造型不尽相同;扣面上的梅花造型,多为盛开的花朵。孙先生介绍,在我国,喜鹊是吉祥的象征,寓意好运、福气。而梅花为“百花之先”,又在花中“四君子”之列,当喜鹊站在梅花枝头,通常象征喜事临门、幸运吉祥,因此人们又把喜鹊立于梅梢寓意为“喜上眉梢”。
另一种题材的纽扣是“狮子滚绣球”,即在这些纽扣的正面,外圈刻着回字纹。按传统说法,回字纹有“富贵不断头”的寓意。纽扣正中的主图为浮雕的狮子图案,一只狮子正在盘玩绣球。狮子眼睛圆睁,背部刻有细小圆圈,尾巴上翘,十分威武。纽扣的左下方,有一只小狮子在回首张望,也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身形小巧,很是可爱。
孙先生介绍,狮子图案在清代中期之后应用极多,如大小双狮加上绣球构成的“狮子滚绣球”造型有财源滚滚、子嗣兴旺之意。另外,当时人们把这种造型应用到生活中,也包含一种家国情怀:彼时国力羸弱,人们希望国家富强,故多以威猛的狮子装饰到各类生活用具上。孙先生推测,这种“狮子滚绣球”的纽扣很可能是晚清官绅衣袍上的配件。
小小纽扣藏着诗情画意
寥寥数笔勾画生动故事
孙先生收集了不同时代的铜扣。
记者看到,在孙先生收集的一些纽扣上,还能看到诗情画意的故事。有一枚纽扣,扣面上刻着一只船,船上立着两个人,其中一人手拿一把雨伞。整个纽扣造型合理,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对恋人雨中泛舟的画面,令人感叹。
此外,还有一些“双龙戏珠”“百花争艳”等题材的纽扣,立意优美,造型精致,无一不彰显出古人的智慧和审美。
“清代是纽扣发展的重要时期,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纽扣很受人喜欢。”孙先生说,在这个时期,各种造型图案的纽扣寄托着人民对安宁、幸福生活的憧憬。
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的着装日渐西化。男式工装、学生装上,多采用单排明扣,整齐舒展、明快活泼、标识性强。而在当时被公认为“中国时装”的改良旗袍,其盘扣式样也多姿多彩,成为合体袍服上的画龙点睛之笔,展示东方女装静中有动、沉静含蓄的独特神韵。
解放后,纽扣制作有了更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样式。它不仅是人们衣装上的装饰品,也成为推动服装辅料产业发展的“兴奋剂”。
如今,人们对纽扣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一些古旧纽扣也慢慢淡出生活。但是,在一些收藏爱好者的眼中,数千年来纽扣的发展与服饰史紧密相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纽扣的形态和题材呈现不同的形式,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纽扣 文 化。因此,一些古旧纽扣的价值越来越高,渐渐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心爱之物。(记者 罗毅)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