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王逸雯 见习记者 何旭 通讯员 赵森 金鑫)在红卫街道石桥村有很多农家庭院经过精心打理焕然一新,透着别样的美,逐步承担起多种多样的产业功能,在美化家园、盘活资源的同时,孕育出越来越多的“庭院经济”,这些“方寸地”正在变成村民的“增收园”。
11月29日,记者在红卫街道石桥村的苏里小院看到,两层高的楼房粉刷一新,庭院内的道路由碎石子、石磨盘、青石板等铺设而成,小院内搭建的凉亭里桌椅摆放整齐,庭院四周种植了各式各样的多肉,易知恒正在给多肉浇水。
36岁的易知恒曾在十堰城区开了一个建筑服务类工作室,在得知石桥村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和发展乡村旅游后,将工作室搬到村里。
易知恒介绍,此处是爷爷留下来的老砖房,300平方米左右,长期闲置,他发现石桥村交通环境变好了,每天来此游客挺多的,于是,将工作室搬到闲置的旧宅里。
工作室搬进村,也让村里正在找工作的年轻人,有了一个好去处。石桥村村民邹山锋称,在该工作室工作,薪资待遇好,又能顾家。易知恒的工作室为本村提供了6个就业岗位,一年人均收入大概在6万元左右。
易知恒表示,工作室搬回来以后,客户越来越多,客户不仅在这里谈生意,也在这里体验乡村庭院生活,小院带来的业务量同比增长了30%左右。
在石桥村,像易知恒一样发展特色庭院的村民还有不少,今年57岁的叶翠华也将自己房前的小院进行了改造。
玉兰树小院负责人叶翠华现已退休,将家里小院收拾整修,并在自家小院做藕粉,包饺子、包子等一些小吃,目前已开业了1个多月了,销售在2000多元。
别致的院落环境,特色的手工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市民王女士称,今天与家人一起来小院品尝手工藕粉,这里环境优美,适合拍照打卡,非常惬意。
红卫街道石桥村是个毗邻市区的城郊小村落,今年以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立足本地优越的区位优势,统筹空闲庭院和劳动力等实际情况,把发展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引导农户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庭院经济。
红卫街道石桥村村干部叶慧慧介绍,石桥村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打通群众经济增收渠道,打造了玉兰小院、苏里小院等10多个各具特色庭院,并为辖区20余名村民也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农家庭院不仅是乡村一景,更是村民的致富口袋,截至目前,石桥村各类庭院业态年产值超过30万余元。
叶慧慧表示,下一步,结合正在开展的共同缔造试点村建设,立足新发展理念,做足庭院经济发展“文章”;将通过村湾夜话、入户走访的形式,进一步摸排辖区群众庭院条件和参与意愿,针对农户庭院现有的条件,为村民量身定制“一户一策”庭院经济发展方案,打造一院一景,争取在明年建成10个各具特色的示范小院,不断拓展庭院经济增值空间,开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把庭院经济“小产业”打造成群众增收的“大舞台”。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