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深处的守望者:不让一个孩子“迷路” ——郧西县店子镇精准帮扶困境学生的实践样本

时间:2025-05-11 10:45 来源:十堰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郧西县店子镇地处鄂西北边陲,是鄂陕两省三县交界的重要节点。在这里,有的孩子每天在晨雾中翻山越岭求学,有的在寒夜里独自照料瘫痪的祖父,还有的因家庭破碎而内心封闭……据统计,全镇单亲家庭学生比例高达20%,留守儿童占比超过三成。面对这些困境学生,店子镇的教育工作者们以爱为底色,用行动诠释了“有温度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店子镇教育党总支书记曹祥军介绍,从逐户家访到结对包联,从经济资助到心理辅导,从个性化帮扶到多方联动,一场场爱的接力持续上演,如明灯般照亮了困境学子成长之路。

困境之痛:家庭短板下的教育突围之难

2024年11月的一个清晨,鄂西北群山深处,细雨裹挟着寒意。店子镇初级中学教师田杰攥着被风吹得翻卷的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泥泞的山路上。他此行的目的地,是牌楼村留守儿童小洋(化名)的家。

一间安置房的屋檐下,小洋的爷爷已等候多时。老人单薄的衣衫被雨水浸透,灰白的头发黏在额头,他满脸笑容地说:“田老师,辛苦了!”谈及孙女,老人浑浊的眼眶泛起泪光,声音不自觉地颤抖着:“她爸妈在外打工,娃娃懂事,可成绩总上不去……”

原来,小洋的父母一同外出务工,这个家仅靠年迈的爷爷艰难支撑。平日里,小洋不仅要照顾自己,还帮助爷爷干家务活。全家人都将希望寄托在她身上,盼着她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小洋学习踏实,成绩不错。”田杰紧握着老人粗糙的手,承诺道:“我们一定帮助孩子,让她考上理想的学校。”

此次家访后,学校立即为小洋量身定制“一对一”学业辅导计划。班主任每周定期与她谈心,科任教师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她补课。经过一年时间努力,小洋的成绩从班级中游跃升至第十四名。田杰在日记中写道:“家访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带去的希望,总被那些风雨中的笑容深深治愈。”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店子镇,青壮年外出务工率高达70%,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特困学生比例长期位居全县前列。全镇学生中,单亲家庭占比达20%,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双留守家庭超40%,部分村落甚至出现父母失联、孩子仅与年迈祖辈相依为命的“空壳家庭”。

“家庭监护缺失、心理问题频发、学业基础薄弱,像三座大山压在这些孩子身上。”曹祥军说。2024年秋,一场覆盖全镇1800余户家庭的“户户走到”家访行动,揭开了更多令人揪心的现实:5岁半的男孩小祥,因父母双双精神失常,与3岁的弟弟无人照料;14岁的女孩小微,父亲再婚后远赴新疆打工,她与脾气暴躁的爷爷矛盾不断,多次离家出走;12岁的少年小乐,独自照顾瘫痪的爷爷,每个周末都要往返10公里山路背粮种菜……

“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亟待拯救的灵魂。”参与家访的店子镇初级中学校长张聪聪在工作记录中写下这样的感想。

化解之道:家访行动架起“心桥”暖人心

家访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及兴趣特长的重要途径,更是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关键。对于店子镇初级中学七(1)班班主任母玉婵而言,家访更是打开困境学生心灵枷锁的“金钥匙”。

刚踏入初一新班级,小乐(化名)充满活力的身影很快引起母玉婵注意。课堂上,他思维敏捷,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自信,常常带动全班学习氛围。课间休息时,他与同学们嬉笑玩闹,笑声清脆爽朗,洋溢着少年特有的朝气。然而,母玉婵也发现他偶尔会在课堂上与同学交头接耳。谈心时,当被问及周末与家人的相处情况,小乐面带微笑,简单回答“还好”。母玉婵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阳光少年背后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4年冬,寒风凛冽,母玉婵踏上了家访之路。推开小乐家的门,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瘫痪的爷爷卧床呻吟,13岁的小乐正蹲在灶前生火煮粥。

原来,在小乐一岁时,父母双双离世,他一直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两年前,奶奶去世,爷爷又因意外导致下半身瘫痪。从此,洗衣做饭、照顾爷爷的重担全落在了小乐肩上。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却从未在同学面前展露脆弱,始终以乐观的形象示人。

这次家访成为改变小乐命运的关键。母玉婵迅速将情况上报学校,联合镇政府、镇妇联为小乐申请到每年2000元补助,并组织学习小组为他辅导功课。在多方帮助下,小乐的成绩冲进年级前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重塑了小乐内心,他在作文中写道:“我要像山崖上的松树,再难也要向着阳光生长。”

小乐的蜕变,只是家访行动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温暖故事不断上演:店子镇初级中学教师操敏通过七次家访,帮助单亲女孩小丽(化名)与父亲重建信任;店子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班主任王芳为自闭学生晓妍(化名)制定“成长手账”,用一封封鼓励信唤醒她对生活的热情……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全镇教师累计家访超5000人次,成功化解37起心理危机事件,帮助126名困境学生成绩提升幅度超过3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情温暖人心的生动实践。

托底之策:三级包联织密精准帮扶守护网

“在教育的广袤星河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但有些孩子,因家庭的阴霾而暂时黯淡了光芒。小微,就是这样一颗在困境中倔强闪烁的星。”店子镇初级中学八(2)班班主任罗明芳说,她不仅见证了小微(化名)成长路上的坎坷,更深度参与了这场以爱驱散阴霾的守护行动。

14岁的小微,一直是张聪聪最牵挂的学生。小微的母亲离异后音信全无,父亲重组家庭并在四川安家,育有两个女儿。为维持生计,父亲远赴新疆务工,奶奶则在四川帮忙照顾孩子,小微与脾气暴躁的爷爷留守老家。一次激烈争吵后,小微离家出走,蜷缩在派出所角落崩溃痛哭:“我不想回家,也不想上学。”

罗明芳家访时发现,小微的卧室里堆满杂物,连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爷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更让她的内心布满伤痕。“她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被看见。”罗明芳深知,要帮助小微,必须从根源解决问题。

在学校积极协调下,镇政府、镇妇联、派出所多方联动,反复与小微父亲沟通。最终,小微被接到四川与奶奶团聚。如今,在亲情滋养下,她的成绩稳步提升,与父亲的关系逐渐缓和,缺失已久的父爱正慢慢治愈她的心灵创伤。

小微的蜕变,正是店子镇教育系统“精准关爱”的生动实践。为破解困境学生帮扶难题,镇教育党总支牵头构建“校长-教师-学生”三级包联制度,将困境学生按风险等级分类,实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

“排查不是揭开伤疤,而是寻找帮扶方向。”操敏分享经验时表示。每学期初,班主任们通过匿名问卷、私下谈心、镇村联动等方式,精准摸排学生情况,并依据“三困”(思想困惑、经济困顿、学习困难)、“三异常”(体质异常、心理异常、环境异常)标准建立台账。2024年秋季学期,全镇共识别出257名困境学生,其中58名A类高风险学生均由校长包联。

在帮扶过程中,“生活化关爱”成为温暖学生的重要方式。店子镇初级中学教师刘莉结对帮扶孤儿小熠(化名),经过两年持续辅导,小熠的学习成绩从班级第20名跃升至第2名。更令人欣喜的是,小熠经过无数次练习,在体育中考中获得排球满分的好成绩。曾经,书写也是小熠的短板,在刘莉的指导下,如今他能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

经济援助、学业辅导、心理干预、兴趣培养……一系列帮扶措施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学校积极整合资源,每年为家庭困难学生发放物资;罗明芳开设“心语信箱”,为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搭建倾诉平台;田杰组建“向阳社团”,带领留守男孩小周(化名)等在篮球训练中重拾自信。

困境学生帮扶并非教育系统的“独角戏”。店子镇通过“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社会参与、家庭配合”四维联动,构建起全域守护体系。2024年,镇政府协调公安、妇联等部门介入23户高风险家庭;村委会设立“爱心驿站”,为留守学生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一家公益企业设立“萤火虫基金”,承诺资助50名学生直至大学毕业。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但静待不是放任,而是用体系化的行动为学生成长赋能。”曹祥军总结道。如今,店子镇已形成“排查-家访-包联-学校跟进-校地联动”闭环帮扶机制,实现困境生辍学率清零,中考升学率提升18%,7名学生在全国作文、绘画比赛中获奖。

样本之思:教育的温度在于“看见”

在店子镇,教育工作者们用行动诠释——关爱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对每个生命的深度尊重。

清晨六点,薄雾还笼罩着店子镇中心小学的校门。一个佝偻的身影牵着瘦小的男孩缓缓走来,男子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层层包裹的塑料袋,用枯树枝般的手指蘸着口水,数出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说道:“老师,这是我家小子。”他仔细整了整儿子歪斜的红领巾,又反复摩挲着孩子的肩膀,仿佛想把掌心的温度永远留在那件褪色校服上。

男孩叫小烨(化名),12岁。父母年过五旬才生下他,父亲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母亲先天语言、听力残疾,一家三口住在离学校最远的村落。开学两周后,班主任朱雯发现小烨常望着窗外发呆。经谈心后了解到,小烨的父亲遭遇车祸住院,他每个周末独自往返医院与学校,即便摔伤也没有声张。

从那时起,朱雯便成了小烨的“守护者”。她不仅时刻关注小烨的情绪变化,还常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一些可口的零食。一个飘雪的清晨,朱雯发现小烨蜷在教室后排写作业,耳朵冻得通红。当天中午,她便到商店买了件厚实的棉袄为他换上。

最让朱雯难忘的,是小烨哮喘病发作的那个深夜。她一边轻柔地按摩着孩子僵硬的双手,一边轻声安抚:“别怕,有老师在。”这份如家人般的关怀,让小烨第一次体会到安全感。此后,朱雯坚持每天抽半小时为小烨补课,他的学习成绩大幅提升。“教育就像牵着蜗牛散步,我们要做的,是陪孩子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朱雯感慨道。

在店子镇牌楼小学,校长郝佺地清楚记得那个令人心痛的故事。5岁半的小翔(化名),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突发精神失常,他只能带着3岁的弟弟靠邻居接济度日。“家访时,我们看到弟弟的腿被发病的父亲打骨折,小翔饿得直啃生土豆。”郝佺地当即决定把小翔带回学校,安置在自己宿舍。此后,他化身为“临时父亲”——清晨帮小翔穿衣洗漱,晚上陪小翔读书写字,还在小翔生日时送上蛋糕。

在郝佺地带动下,教师们轮流照料小翔生活起居,为小翔辅导功课。2024年寒假前,经村委会协调,市福利院接收了兄弟俩。如今,小翔在福利院幼儿园快乐成长,每日有校车接送,三餐不愁。今年3月,郝佺地前去探望时,小翔害羞地递上一幅蜡笔画:蓝天绿树间,一群人手拉手欢笑,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店子镇的关爱行动不仅着眼于当下救助,更注重长效帮扶。针对留守家庭,学校开设家长课堂,定期推送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家长“即使远行,也要常回家看看”;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咨询室+社团活动”疏导机制,通过绘画、运动等形式帮助他们释放压力。

“真正的关爱应该细水长流,而非昙花一现。”曹祥军表示,在店子镇,教育是绝望时的援手、长夜里的微光,是由无数温暖细节编织成的守护网。这张网托住了摇摇欲坠的童年,让困境中的少年看见希望、相信爱、走向远方。在爱与责任持续滋养下,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花朵,再黯淡的星辰终将闪耀夜空。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郧西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严慈理

郧西县作为传统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18万人在外务工,由此衍生出留守儿童占比高、单亲家庭数量多等社会问题。部分学生因家庭监护缺位、经济压力或思想困惑,陷入学业困境、心理困境与生活困境交织的局面。加之传统“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桎梏,学习表现不佳的学生在学校常被边缘化,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形成孤僻性格,社交能力弱化。

面对困境学生基数庞大的现实,店子镇立足实际探索建立“排查-家访-包联-学校跟进-校地联动”闭环帮扶机制,深入开展全员家访活动。教师深入学生家庭,全面掌握其成长环境与潜在问题,精准识别并动态管理困境学生。通过校长带头,建立班主任、最喜欢的老师和同学包联机制,密切关注困境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诉求,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在关爱实践层面,教育工作者们秉持“润物细无声”的理念,从细微处着手:给经济困难的孩子买件新衣服、买双新球鞋,给卫生习惯不好的孩子洗个热水澡、梳个头;通过课业辅导、日常谈心、特长培养等方式,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同时,建立校地联动机制,构建起全方位救助帮扶体系,给予困境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关爱困境学生,既是践行教育初心的善举,也是防范校园安全风险的关键举措。困境学生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离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大多缺失爱、需要爱。学校、老师、同学要尽力帮他们弥补这份爱,通过“一生一策、因材施教、家校协同,幼、小、初、高持续接力”,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一两项特长,筑牢成长根基。

店子镇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鲜活范例。它不仅推动教育评价从“分数导向”向“核心素养导向”转型,更为破解学生心理问题低龄化、高发化难题开辟了新路径。郧西县教育局将全力放大“样本”辐射效应,让每一名暂时处于困境的学生都能被及时关注、获得有效帮扶,真切获得存在感,逐步培养成就感,早早练就人生出彩的硬本领、真功夫。

找话题互诉

交流生活、学习情况,分享兴趣爱好、儿时趣事等。

找小事互帮

收拾个人物品、代购小物件、清理办公桌、帮忙检查作业等。

小礼物互赠

赠送节日小礼物、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小玩具等。

小进步互勉

互发小奖品、陪同一起散步、郊游、打球、吃饭,合影拍照,去家里做客等。

亲子常联络

为学生提供亲子视频的机会,帮助畅通其正常的与外界联络的渠道。

关键时出现

在关键时段和问题面前,能及时出现,为关爱对象化解一些难题。(记者 吴忠斌 通讯员 王珊珊 杨基山)

quality,Q_80

店子镇初级中学教师田杰在小洋(化名)家走访。(资料图片)

quality,Q_80 (1)

店子镇中心小学教师朱雯为学生小烨(化名)穿上新棉袄。(资料图片)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