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历史有多悠久?文化底蕴有多深厚?今天我们一探究竟

时间:2023-02-15 12:54 来源:十堰晚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1

古老的汉江水道。徐军/摄

千年上津,天子渡口。郧西北依秦岭,南临汉江,与陕西接壤,是华中和西北西进东出的“桥头堡”、古漕运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郧西历史到底有多悠久?文化底蕴到底有多深厚?地方史学专家查阅浩瀚的史籍,揭开历史云烟,寻找郧西羊尾镇帝囷山古老的故事。

《上津五千年》研究成果得到专家肯定

郧西县到底有多少年历史?其实,这个历史课题已探究五百多年了。

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郧西建县时起,郧阳府、郧西县的史志专家就开始四方搜寻,兀兀穷年,却收效甚微。清初以来,郧西先后编纂了《康熙郧西县志》《乾隆郧西县志》《嘉庆郧西县志》等七套县志,但非常遗憾的是,关于秦汉以前建置沿革的介绍不到两百个字。郧西县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云山雾罩。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郧西县令张道南在《乾隆郧西县志序》中无奈地写道:“上津旧志经献贼(张献忠)荡毁,无有存者。郧西并未有志。”截至2010年,郧西历史溯源只探索到三国时期上津建平阳县,距今仅仅一千八百年。

2012年以后,郧西县通过翔实的原始文献,把上津历史上溯到西周初年,“甲水甲国甲天下,天子渡口三千年”。关于4200年前古商王族封商国于上津这项课题,对历史颇有研究的郧西人尚政国撰写了《郧西上津,商王族的重要起源地》,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并建立词条。2021年,郧西决定“以上津为点、兼顾郧西全县”,探寻历史源头,助推文旅活县。《上津五千年》专家组充分利用新搜寻的文献,再次论证上津古商国课题,撰写的《上津五千年》在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等纸媒刊发,人民日报、人民网客户端转发,研究成果得到专家肯定。

1.2

郧西县羊尾镇山川、河流简图。作者供图

郧西县羊尾镇帝囷山文明比古商国还早

2022年10月以来,《上津五千年》课题组又有新发现:郧西县不仅上津镇古商国有五千年文明史,郧西县羊尾镇帝囷山比古商国还早,文明史超过五千年。

根据1998年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五藏山经〉研究》,《山海经》中的帝囷山就是今郧西县羊尾镇太阳山。

《山海经》由《山经》与《海经》两部分组成。《山经》即《五藏山经》,按地理区域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篇章,帝囷山位于第五篇章《中山经·中次十一山》轴线上。

2017年广州出版社《山海经全新注释》有关帝囷山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其阳多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

(译文)再往东南二百里是帝囷山,山南面有丰富的琈美玉,山北面蕴藏着丰富的铁矿。帝囷水从山上的顶端发源,之后流到山底,水中生活着很多会鸣叫的水蛇。

《〈五藏山经〉研究》记载:“中次十一山”轴线的前段是汉水流域,帝囷山位于郧西境内沿江一线。郧西县境从景阳、夹河、羊尾到河夹,沿汉江而下有夹河娘娘山(937米)、羊尾响山(1295米)、羊尾太阳山(1339米)、羊尾山(1170米)、扇子洼(1099米)、涧池娘娘山(1078米)、河夹方山寨(974米)等7座大山,能充分满足帝囷山三个必要特征的,只有羊尾的太阳山才符合:

一是“其阳多琈之玉”。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海经》中每一座山涵盖大面积区域。太阳山位于钖义山山系(响山—涧池娘娘山)中部,其阳面指钖义山以南、汉水以北。

《〈五藏山经〉研究》及《山海经》多个译本认为,“琈之玉”即绿松石。《山西与“一带一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茶叶之路》记载:“远古时期,绿松石矿主要集中在湖北竹山、郧阳、郧西,陕西白河,河南淅川五地。”

郧西汉代属汉中郡(今陕西省安康市)管辖。清代《海月楼诗文杂抄》中有《月儿潭绿松石歌》,开头为:“月儿山上石峨峨,月儿潭下扬清波。幻出云根世所罕,井柳灵秀锺岩阿。镶宝山灵亦珍惜,虎豹守险防侵轶。”诗中的月儿潭位于郧西与陕西白河交界处汉江段,汉江水道似弯月状,故名月儿潭。今天,汉江月儿潭的南面是今陕西省白河县月儿潭村;北面是湖北省郧西县月儿沟古渡口,直到2018年8月郧西县政府才下文撤销渡口,停止渡运。月儿沟地名仍然保留,百度地图可以看到。

《月儿潭绿松石歌》诗中的月儿山位于羊尾镇板桥河下游,直到1981年,当地仍叫月儿山生产大队,1984年改名为李家棚生产大队,2001年并入板桥村。月儿山居民点却在羊尾镇大院村。2021年《郧西县地名志》记载:“月儿山居民点儿东起涧池乡,西至钱家庄,南临梨树坑,北至白火石垭。面积约2万平方米,住有15户60人。”

月儿潭、月儿沟、月儿山一带古属羊尾古钖国管辖,绿松石誉满天下。

宋元、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郧西曾属襄阳管辖。1916年《襄阳道绿松石报告》记载:“羊尾山,郧西县西一百里。绿松石其大如拳……产品销路为中国内地及土耳其、印度各地。”

二是“其阴多铁”。古代“阴”多指山的北面。太阳山的北面是今夹河镇东沟和马安镇惠家河。

夹河镇东沟自古都有铁矿,古地名铁心沟沿用至今。明代以后,太阳山的南面羊尾也发现铁矿,命名为铁性沟。上世纪八十年代竹坪村曾建有铁厂、锅厂。铁心沟、铁性沟几乎在同一经度上。

太阳山东北方向不到一千米即马安镇惠家河村,古有铁犁沟地名。直至2005年还在开采铁矿,东家河因此改道。

三是“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帝囷水从山上的顶端发源,之后流到山底”,这就是山顶冒水的龙潭河。

龙潭河水源非常奇特,源于接近太阳山顶峰的龙洞口,常年保持0.05立方米/秒的径流量,泉水奔涌而出,“如自天来”。因此,龙潭河被喻为“挂在山上的河”。

龙潭河水自龙洞口沿七里沟而下,经东沟、万河、上沟流入汉江。直到民国时期,上沟居民仍利用水能开磨坊、做火纸,鼎盛时期达十余家。

当然,《山海经》有多个版本,译文多有不同。比如2008年万卷出版社《山海经》把“帝囷水”这一段译为:“帝囷水发源于这座山的山顶,流至山脚便潜入地下。”意思是帝囷水流到山脚便消失了。这和羊尾镇的地质地貌也是吻合的。

龙潭河流域下游上沟至胡家沟一带,石渣土遍布,土质贫瘠。《郧西县志·地质地貌》记载:“郧西岩溶漏斗多位于分水岭上或靠近河流两岸石壁上,大小不等,金钱河下游和冷水河及六郎各山沟到处可见。”明清时期有“天坑眼”“气洞”“落水洞”,后来随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填了一部分眼、洞。农业学大寨又填了一部分,今天仍有地下水、地下河潜行。

1.3

羊尾集镇航拍图。徐军/摄

帝囷山就是郧西羊尾镇太阳山

郧西县羊尾镇太阳山就是《山海经》中的帝囷山。从时间维度看,文明史超过五千年了。

《山海经》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地理学,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西汉刘歆认为记述的是唐虞时代的文明。“唐虞”即唐尧、虞舜,距今5000多年了。《〈五藏山经〉研究》认为记述的时代距今7000至4000年之间。

五千多年来,帝囷山留下许多文化基因或痕迹。远古时期,羊尾、上津、商洛为一体。据《陕西省道路交通管理志》记载,早在舜以前,这一区域就有先民生息了。据《十堰文物志》记载,1994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羊尾中学背后发现金丝猴化石。据1996年《汉江考古》第2期,泥河口遗址面积3万平方米,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泥河口古属羊尾凤凰堡,1975年才属涧池乡,今距羊尾镇10公里左右。

1.4

龙潭河中部。景区供图

从空间维度看,太阳山的文明史更是超过五千年了。

首先,太阳山的“山形”形似“囷”字。囷,音 qūn,古代是常用字。古代储粮,方形为仓,圆形为囷。三国时“鲁肃指囷”的故事,讲的是鲁肃把一囷粮食赠送给周瑜。

《山海经全新注释》等书对“囷”的解释是“圆山头”。龙潭河源头太阳山,山顶呈圆形,现在用卫星地图俯瞰,仍然酷似古代粮仓。

其次,太阳山地名的渊源、变迁与“帝”字关联密切。地名是文化、文明的“活化石”,羊尾的许多地名都有帝囷山、帝囷水的影子。

古汉语中,“帝”指上帝、祖先。《山海经》中山有等级之分,高等的山才有特殊祭祀待遇。最高等级为帝,全书只有帝囷山、天帝之山、帝都之山、阳帝之山、倚帝之山等5座山被尊为帝。

《山海经》所述文明属“三皇五帝”时代的尧舜时期,“帝,王天下之号也”!与《山海经》几乎同一时代的《易经·说卦》认为“帝”指太阳。西周以后,“帝”字慎用、忌用,帝囷山就改为“太阳山”。

和“帝”联系密切的是“天”“龙”“仙”,郧西尤为如此。从三国至清末,钖义山山系被称作“天心山”,龙潭河被称为天心水。郧西境内及周边有30多个带“天”“龙”“仙”的古地名,比如天河、天蓬山、天柱山、仙河、仙水等。

帝囷水即龙潭河。龙潭河中部左家庙的东边古有龙家洼。龙潭河全长仅2.5公里,周围则分别有龙泉、龙潭、龙宫、龙王沟、龙王庙、龙洞口等8个带“龙”的地名,是名副其实的“帝囷龙乡”。

再次,“帝囷山—视山—丰山”契合地理走向。《山海经》中帝囷山位于第五篇章《中山经·中次十一山》轴线上。“中次十一山”是山经中山最多的一列,其前半段在汉水流域。

《〈五藏山经〉研究》记载:“中次十一山”的第一座山“翼望山”位于终南山南麓。帝囷山的东边“视山”即今郧阳区天井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同治郧县志·舆地志·山川》记载:“天井山,城北百七十里。”天井山位于郧阳区大柳乡与陕西交界处,地质结构奇特,山顶有一个约六亩地大的“天坑”。天井山村今并入十字沟村。

视山的东边“丰山”即武当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山海经》中“帝囷山—视山—丰山”和今天“太阳山—天井山—武当山”的走向是一致的。

与帝囷山相互印证的还有河流。《山海经》中,汉水就叫汉水,“汉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山海经》中的“贶水”指金钱河。“贶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阳多金”。远古时期,金钱河上游因多金矿而名为金钱河;金钱河下游“漫川—夹河关”段因水运价值大而称甲水,后谐音改名为夹河。

最后,帝囷山空间定位精准。《五藏山经》记录有名称的山347座。为便于表述,按地理区域分为五个篇章,《东山经》46座山,范围大致在今山东省至苏北、皖北,东至于海。《北山经》87座山,范围在今内蒙以南、贺兰山以东、河套以北。《西山经》77座山,大致分布在山西、陕西两省之间。《中山经》97座山,大致在巴、蜀和以东的湘、鄂、豫部分地区。《南山经》40座山,范围为今浙、闽、赣、粤、湘等省。所有山名按区域、走向、路线定位,相当精准。汉水、漳水、滹沱等地名,至今沿用。

综合来看,帝囷山就是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太阳山,文献丰富,证据确凿。历史研究永无终点,待更多新文献面世,帝囷山更青,帝囷水更秀,郧西的历史更悠久。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