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流壶是啥?十堰收藏者展示一把乾隆年间倒流壶

时间:2022-05-25 12:42 来源:秦楚网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653442818227

乾隆年间的倒流壶。

一把精美的瓷壶,除了壶嘴,上不开口,没有壶盖,整个壶身浑然一体。要向壶内注水,需将壶体倒置,从底部的孔里注入。注满后再将壶体正立,水却不会从底部漏出。这把“不走寻常路”的瓷壶,就是倒流壶。近日,我市收藏爱好者谢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把乾隆年间的倒流壶,精美的造型让人爱不释手。

从事收藏30多年

家里的藏品五花八门

1653442828916

有锔钉的瓷壶。

近日,在我市收藏爱好者谢先生家里,记者看到,屋里的柜子、桌子里摆满了各种物品,有瓷器、陶器、木器,还有一些 文 房用品。“我从事收藏30多年,涉猎的种类很多,收集到的物品五花八门。”谢先生说,在他收集的物品中,瓷器居多。从规格上看,不仅有半米高的瓷瓶,还有几厘米高的瓷器。

而在这些瓷器中,瓷壶比较多。谢先生收集的这些瓷壶中,一些是青花瓷壶,造型精美。瓷壶还带有壶盖,壶身和壶盖上都刻有花卉等图案。而从造型上看,大多数壶呈现出圆柱形,并配有壶盖。有的壶则是竹节形状,又称竹节壶。还有的壶制作成宝塔的样式,十分特别。

其中,有一把特殊的瓷壶。这把壶没有壶盖,壶身从上到下布满了锔钉。“一共有40多枚锔钉,密密麻麻,排列很工整。”而在这把壶的底部,有一个“慎德堂制”的款识。“这个款识说明,此壶是清道光十四年到道光三十年间制作的。”谢先生介绍,慎德堂是圆明园内的一座宫殿建筑,位于圆明园九州清晏岛,是道光皇帝与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内居住的寝宫。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创作《慎德堂记》一 文 ,解释了“慎德堂”名字的由来。“崇俭去奢,慎脩思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子女的教育,告诫皇子皇孙,祖宗创业不易。出于对慎德堂的偏爱,道光皇帝要求慎德堂的日用品上都必须带有“慎德堂制”的款识。

“这把瓷壶虽然残缺,有40多枚锔钉,但其象征着崇俭去奢的意义,因此十分珍贵。”谢先生说。

另外,在这些壶中,记者还看到一把紫砂壶。这是一把四足壶,壶身为圆形,一面刻有山水画,另一面题有一首诗。从诗词旁边留下的落款看,这是一把庚子年间的壶。

倒流壶没有壶盖造型特别

1653442840530

倒流壶的壶底。

在谢先生收集的壶中,有一把青色的壶引人注目。记者看到,这把壶的壶身呈现出圆形,但是整个壶身浑然一体,除了壶嘴,上不开口,没有壶盖。“上不开口,那么从哪里注水呢?”面对记者的疑惑,谢先生把壶倒了过来,原来,在壶底有一个圆孔。“从这里注水,然后把壶倒过来,水不会从孔里流出来。”谢先生说,这是一把特殊的倒流壶。

关于倒流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倒流壶流行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比较复杂。由于该壶不是采用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而在倒流壶的发展历程中,清代倒流壶很少再有早期带提梁的样式,而是将提梁改为执柄,造型一般都制成枝叶寿桃形,壶上多装饰蝙蝠、鹿、寿星、童子、松树等图案。从造型和工艺上看,谢先生的这把豆青釉倒流壶为乾隆年间的物品。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制作倒流壶呢?关于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各种猜测。最令人信服的一个回答是,倒流壶应该是古人乘马车出行必备之物,尤其是出远门更要携带此物。在古代,马车车轮都是木轮,道路多为土路,因此马车行走时十分颠簸。在这样的情况下,携带普通带盖的瓷壶根本无法使用,因为壶中水会溢出来,壶盖也极易摔碎。而倒流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被古人喜爱。

关于倒流壶,在我国最出名的是一把五代时期的倒流壶。这把壶造型、结构新颖奇特,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最终被命名为“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这把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1996年,这把壶被国家 文 物鉴定组定为一级甲等 文 物。

倒流壶蕴藏着为人处世哲学

谢先生告诉记者,他珍藏这把清代倒流壶已经10多年了,每次拿出来把玩,除了赞叹古人的聪明,他更感叹于倒流壶所蕴藏的处世哲学。

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明白倒流壶的原理。后来,人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倒流壶进行了研究。通过壶身的剖面图,人们看到,倒流壶里有两个导管,以此可以判断出,倒流壶是根据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可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流壶的呢?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现场示范,原来倒流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壶口封上,进炉烧制。

谢先生介绍,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倒流壶密封得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

谢先生还认为,倒流壶的玄机并不完全在这里,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制造、烧制等各个环节上具备的先进工艺和高超水平,同时,倒流壶说明了一个生活哲理,这就是:倒是正,正是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为倒,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超越限度。(秦楚网 记者 罗毅)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