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热饭暖舌尖,一缕陪伴润心田。在黄冈大地,养老服务正以最贴近民生的方式,化作一幕幕温馨场景:社区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气四溢;特困老人家中,贴心细致陪伴温暖人心。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正悄然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为老年群体筑起一道充满温度的幸福防线。
“刷下身份证,补贴自动算好,一顿三荤一素只要5块钱!”黄州区路口镇王家湾社区的“幸福食堂”里,72岁的盛爷爷通过视频向儿子“直播”午餐,笑意盈盈。几十公里外,麻城市黄金桥街道的护理员汪桂英正为特困老人吴立权打扫居所。“他们像亲闺女一样!”吴大爷言语间满是感动。
“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全力升级养老服务体系。在智慧平台的支撑下,一张覆盖139.5万老年人的保障网已然织就,“老有所养”的幸福正成为千家万户可感可及的日常。
养老设施——
从“有”到“优”的跨越
“这助行器扶手能调高度,我试着走了两圈,稳当!”在黄州区赤壁街道大地社区养老产品租售体验中心,78岁的张爷爷扶着崭新的助行器来回踱步,脸上笑开了花。这个436平方米的空间,已成为社区老人的“适老幸福站”——电动护理床、防压疮气垫、可升降灶台等20余类康复辅具整齐陈列,实景样板间里,带扶手的马桶、感应夜灯等细节一应俱全。
“以前给老伴买护理床,运回家才发现楼道转不过弯,现在在这里试好,工作人员上门安装,省心多了!”家住3栋的李奶奶语气中满是欣慰。

这样的便利与安心,正从社区体验中心延伸至更多老人的家中。在武穴市刊江街道,因脊椎炎更换假体腰椎的刘先生,曾因无法安稳入座而愁眉不展。如今,适老化实木床、可调节餐椅和能监测心率的智能手表走进了他的生活。“这些设备太及时了,现在不仅能坐得舒服,夜里起夜也不怕摔了。”他感慨道。
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4672.5万元,完成1557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2025年下达的4580户改造任务,10月底已全部完成改造。一件件贴心设施,为老年人筑牢了居家生活的安全防线。
在夯实居家养老基础的同时,我市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运营养老机构达167家,总床位30362张,其中公办机构115家,民办机构52家。更为关键的是,护理型床位达24808张,占比81.71%,标志着服务失能老年人的专业能力显著增强。
城乡养老服务网络也越织越密。全市已建成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42个,覆盖率达93%;建成县级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10家、区域性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28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达3139个,实现100%全覆盖。
从城市到乡村,从机构到居家,一张支撑“老有所养”的设施网络正不断巩固,托举起更多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智慧养老——
精准对接“最后一米”
“打个电话或下个订单就来了,做卫生、洗澡理发、拉家常,她们样样干得好!”黄州区龙王山社区半失能老人肖秋梅一句朴实的称赞,道出智慧养老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
这份便利,源于黄冈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强力支撑。平台构建起“1+8+N”制度体系,整合助餐、助洁、康养等9大服务板块,已吸纳2317家市场主体入驻,累计完成服务订单313.65万单,交易金额达5891.18万元,初步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的精准、高效匹配。

智慧赋能不仅体现在便捷的服务响应上,更深入到老年人的居家安全领域。我市启动的智能适老化改造工作,已累计为12425户家庭配备紧急按钮、智能床垫等设备,通过科技手段为独居、失能老人构建起一道无形的安全防线。

智慧养老的活力,更在于基层的探索与实践。在黄州区王家湾社区幸福食堂,刷一下身份证,10秒内即可完成识别补贴、自主结算,便捷的体验让老人们连连称赞。在浠水县关口镇胡河村,失能老人胡济明轻点手机屏幕“点单”,依托“点单—派单—接单—反馈”的闭环流程,半小时内热乎的饭菜便由志愿者送上门。该模式已在全县60个试点村推广,累计为200人次失能老人提供上门照护。
以智慧化重构养老模式,黄冈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抵达”,从“普惠均等”迈向“精准个性”,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更有质量。
供给多元——
让幸福养老有滋有味
如果说设施是养老服务的“骨架”,智慧平台是“神经网络”,那么多元供给就是充盈其间的“血肉”,让养老生活真正变得有温度、有滋味。
“一碗热饭”暖胃更暖心。“7块钱两荤一素一汤,热乎又可口!”武穴市花桥镇花桥社区幸福食堂里,陈大伯边吃边点赞。在武穴市龙坪镇,“1+N”送餐网络将温暖延伸至多个村组。该市374个养老助餐点,已从单纯的用餐场所,演变成为老人们交流互动、排解孤独的温馨驿站。

“一份守护”精准更周全。特殊困难群体始终是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我市已为68174名失能、独居、空巢老人建立关爱台账,明确帮扶责任人,实现月探视率100%。在黄州区万福小区,物业人员董荣已成为80岁独居老人董觉源的“生活管家”,代购药品、日常探视已成惯例。“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我们多照看一点,他们在外工作也能放心。”董荣说。

“一支队伍”奉献更专业。多元力量正持续注入养老服务体系。在浠水县关口镇胡河村,由老党员组成的“夕阳红”服务队通过“一带十”模式精准收集需求,去年一年便解决了189条老人实际困难。在麻城市,614名经过专业培训的“爱心护理员”穿梭于乡间,为特困老人送去温暖。护理员汪桂英每周定时为吴立权老人打扫做饭,“我们多跑几趟,他们就能过得舒心点。”
“一种融合”安心更便捷。针对老年人“养老不离医”的迫切需求,积极推广“一院两区”“两院一体”等医养结合发展模式,整合富余医疗资源。目前,全市已建成45个医养结合项目,有89家养老机构、50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能提供规范化健康服务,累计服务达3.7万人次,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养、护、医”的无缝衔接。
我市正以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供给,精准回应每一位老人对美好晚年的期盼。在这里,养老服务不再是单一的物质保障,而是化为具体可感的温暖陪伴与有滋有味的生活体验,真正让“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的幸福新阶段。
◆ 全市运营养老机构167家,总床位达到30362张。
◆ 已建成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42个,覆盖率达93%;建成县级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10家、区域性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28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3139个,实现100%全覆盖。
◆ 累计投入4672.5万元,完成1557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
◆ “i黄冈”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已入驻市场主体2317家,累计完成服务订单313.65万单。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瞿玲 通讯员 刘辉 柳远萌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