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芦苇荡里,成群的麋鹿或低头啃食水草,或在湿地间漫步。与此同时,保护区办公室信息大屏上清晰地记录分析关于麋鹿种群数量、活动轨迹、健康状况的实时数据,动态跳动的数字与湿地里悠闲的麋鹿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生态图景。

今年是麋鹿回归祖国40周年,石首在1993年至1994年分两批自北京南海子引进的64头麋鹿,如今已繁衍成全球最具规模与活力的野生麋鹿种群,数量突破4500头。这份亮眼的生态答卷背后,是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科技赋能、居民协同及生态修复等维度的持续深耕与不懈探索。
科技赋能
织就“天罗地网”守护种群健康
“12只公鹿,4只异常脱角。”清晨的保护区内,信息化管理员戈先美手持移动终端,一边记录监测数据,一边将信息同步至后台系统。作为保护区第一位信息化管理员,他见证了麋鹿保护从“肉眼观察”到“科技护航”的转型。

在1567公顷的保护区里,数百个传感器、高清摄像头与光纤网络散布在原生态林草湿地间,构建起“天、地、人、空”一体化监测系统。这些设备藏在各个角落,维护时全靠徒步穿梭——对戈先美和同事们来说,这是科技守护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夏天草比人高,经常踩着蛇虫;五月份那次在林子里差点迷路,沟跨不过去,进来的路也找不到,最后是开荒才走出来的。”
即便如此,这套系统仍稳稳撑起了保护“防线”:天空有无人机巡航,地面红外相机捕捉麋鹿轨迹,水下传感器监测水质,后台大数据平台实时汇总分析。“哪怕一头小鹿出生,系统都能快速捕捉信号,我们第一时间掌握种群动态。”戈先美说。
这份与湿地“较劲”的工作,和他计算机系工科男最初的职业想象截然不同,但春去冬来,看着麋鹿种群在科技护航下日渐繁盛,他和这群生灵的羁绊早已深深扎根。
协同发展
“人退鹿进”绘就共赢画卷
生态保护的纵深推进,从来不是保护区的“独角戏”,而是离不开当地居民的鼎力支持与深度参与。

为了给麋鹿腾出更多生存空间,村民们主动搬离了世代居住的家园。自2017年起,石首市天鹅洲开发区两个乡镇的700户、约3300名村民响应号召,毅然选择搬迁退让。腾退的8000亩土地,全部用于麋鹿栖息地恢复与生态修复。
“刚听说要搬的时候,想到我们的小麦地、经济林,心里还是很不舍。”石首市天鹅洲生态旅游开发区新堤村村民彭军坦言,看着这几年麋鹿一群群多起来,湿地里水更清、鸟更多,慢慢就想开了。保护好这片生态,不光是为麋鹿,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个好家园。

“人退”换来了“鹿进”,更带来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随着麋鹿种群壮大和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区周边相继开放了石首麋鹿苑、江豚湾等生态景区,20公里天鹅洲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后,全域景点被有效串联。每到旅游旺季,前来观赏麋鹿、亲近自然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让公众直观感受生态保护成果,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餐饮、住宿等增收机会,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如今,石首保护区内不仅麋鹿种群年增长率稳定在20%以上,幼鹿成活率超95%,还吸引了白枕鹤、东方白鹳等60多种珍稀物种稳定栖息,长江故道边的这片湿地,正成为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续写着麋鹿回归后的生态传奇。
记者:孙晓旭 通讯员:熊铭 陈子阳
编辑:鲁春雪
责编:解秀桃
编审:王 媛
监制:童 彬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