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慢特病保障是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更是检验医保治理能力的 “试金石”。十堰市医保局以 “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守护公平” 为目标,于 2024 年启动门诊慢特病病种复审工作,通过统一标准、流程再造、协同监管与服务创新,构建起全链条、精细化的慢病管理体系,切实提升参保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统一标准与动态管理 筑牢复审工作根基
一、政策衔接 “一盘棋”,夯实管理基础
2024 年起,十堰市全面执行全省统一的门诊慢特病政策,取消地方性申报材料要求,实现病种范围、待遇标准、经办流程的 “三统一”。针对恶性肿瘤门诊治疗、糖尿病等 8 个首批复审病种,8 月组织召开全市医保门诊慢特病复审研讨会,邀请临床专家、经办人员围绕 “材料规范性、流程合理性、人群特殊性” 展开论证,收集建设性意见20 余条,为政策落地扫清前期障碍。
二、制度设计 “一张网”,明晰操作路径
9 月印发《关于2024年十堰市门诊慢特病病种复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 “属地管理、线下申请、集中评审、结果公示” 为原则,构建 “三级经办体系”:
基层受理:定点医药机构负责资料收集、登记整理,10 月 31 日前统一报送辖区医保局;
集中评审:各县(市、区)医保局组建专家库,12 月前完成评审、公示及系统录入;
动态衔接:通过系统筛选,24560 名需复审人员中,17252 人享受 “免申复审”,4293 人因参保状态异常退出,实际线下复审 3015 人,终止待遇 6882 人(占比 28%),实现 “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的动态平衡。
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 打造便捷服务链条
一、“免申即享” 减负担,精准识别惠民生
建立“历史数据 + 治疗轨迹”双维度筛选机制,对于 2018 年 12 月 31 日前审批通过的恶性肿瘤门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种门诊慢特病待遇人员,以及 2021 年 12 月 31 日前审批通过的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脑血管病后遗症、慢性骨髓炎等病种门诊慢特病待遇人员,在 2024 年 1-7 月期间发生过相应病种门诊慢特病待遇结算的人员,实行 “免申复审”。惠及 1.7 万余名稳定治疗患者,减少群众跑腿次数超 3.4 万次。
二、限时办结提效能,全流程压缩时限
实施 “分类别、分时限” 评审机制:
备案制病种(如恶性肿瘤):开通 “绿色通道”,3-5 个工作日内办结;
准入制病种:设定 “15+5” 时限标准(医疗机构 15 个工作日鉴定、经办机构 5 个工作日审核),平均评审时限 13 天,较规定时限提速 35%,最短实现 “当日申报、当日办结”。
评审协作与监督强化 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一、智能分配 + 全程监督,织密评审 “防火墙”
建立 “系统随机派单 + 专家独立评审 + 结果双重校验” 机制:
经办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核后,系统自动随机分配至评审专家,避免人为干预;
评审机构需在申请表注明 “通过 / 不通过依据”,并实行 “专家签名 + 科室盖章” 双确认制度;
医保部门全年开展专项检查,2024 年 9 月抽查显示,95% 的医疗机构评审流程规范、结果可追溯,但部分机构存在专家短缺、标准解读不一等问题。
二、数据驱动 + 效能分析,提升治理精度
2024 年 1-9 月,全市网上申请慢特病认定 3.01 万人次,评审通过 12064 人次(通过率 40%),其中备案制病种占比 59.5%;准入制病种4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病种申请量占比超 70%,为后续政策调整提供量化依据。
服务创新与精细关怀 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一、政策 “松绑” 与渠道 “扩容”,打通服务堵点
出台《关于<十堰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特病待遇保障实施细则>的补充通知》,放宽资料限制:无近 1 年住院病历者,可放宽与病种复审年限一致,另附近一年内门诊相关资料;支持异地参保人员 “邮寄(单位或个人)申请 + 线上反馈”,跨区域办理时限压缩至 15 个工作日,惠及异地患者 100 余人次。
二、“双线” 宣传与适老服务,消除认知盲区
针对老年群体构建 “立体宣传网络”:
线上:通过 “十堰医保” 微信公众号发布政策图解、短视频,社区网格群转发通知,覆盖人群超 30 万人次;
线下:在医院、药店设置宣传栏,组织志愿者上门解读政策,为 60 岁以上患者提供 “一对一” 代办服务,老年群体政策知晓率从 60% 提升至 90%。
2024 年门诊慢特病复审工作开展以来,十堰市实现 “三个提升”:基金使用更精准(清退不符合条件人员 28%)、经办效率更高效(全流程时限压缩超 30%)、群众满意度更突出(服务投诉量下降 40%)。下一步,将重点推进 “智慧复审” 建设,探索 AI 辅助评审、电子证照应用等场景,推动慢病管理从 “规范化” 向 “智能化” 跃升,持续擦亮医保惠民品牌。
编辑:思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