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新语丨一次"订房难"折射出的社会治理温度

时间:2025-05-08 10:01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真诚,是文旅长久红火的“必杀技”,也是一座城市最灵的“引流密码”。

5月2日晚,来自河南许昌的4名游客因时间紧张,人地生疏,在丹江口市游玩后没有订到住宿的房间,于是向志愿者求助。了解情况后,志愿者迅速联系大坝街道办事处,办事处工作人员连忙将游客安排住进了街道活动中心,不仅给游客们铺好了床铺,点上蚊香,还给他们准备了洗漱用品。实现“1小时紧急安置”,被游客称为“比山水更动人的遇见”。

湖北丹江口大坝街道活动中心的一夜,注定成为四名河南游客旅途中最温暖的记忆。当旅游旺季的“订房难”遇上基层治理的“暖心策”,这场看似偶然的邂逅,实则映照出城市治理体系在应对突发状况时的温度与智慧。

面对游客的困境,十堰志愿者与街道办的联动机制展现出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从接到求助到妥善安置,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志愿者迅速捕捉需求、街道办立即响应、活动中心快速转化为临时接待站。这种“平急两用”的公共空间利用模式,既避免了资源闲置,又精准化解了突发状况,展现出基层治理的柔性与韧性。正如应急管理专家所言,城市服务网络越织越密,应对突发状况的缓冲带就越宽。

活动中心里崭新的床铺与洗漱用品,折射出公共服务的人本温度。这种将辖区居民待遇向外延伸至游客的治理思维,打破了传统行政服务的边界,在举手投足间传递着城市的善意。

这场暖心救助更蕴含着旅游城市治理范式的创新启示。当淄博烧烤以全城待客模式走红网络,丹江口的这次应急服务同样展现出"城市即景区"的服务理念。建立志愿者网格、完善应急接待点、畅通政社协作机制,这些举措若能固化为长效机制,就能将偶发的温暖转化为可持续的营商环境。文旅产业的竞争,正从景点资源转向服务软实力的比拼。

从齐鲁大地到荆楚山川,“好客精神”正在中国城镇生根发芽。当每个街道办都能成为游客的"应急驿站",当每位市民都化身城市形象的“志愿大使”,“说走就走的旅行”才能真正免除后顾之忧。这种将人文关怀注入治理末梢的实践,不仅温暖了异乡人的夜晚,更点亮了现代城市文明的精神灯塔。

相关链接

酒店满房,4名游客求助十堰志愿者,结果住进了……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