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一响,万物争鲜。
当长江水暖、东湖柳绿,湖北人的餐桌便迎来一场限定“春日宴”。
从江汉平原的泥蒿清香,到洪湖藕带的脆嫩水灵;从山野田间的地菜饺子,到老武汉人惦念的一口红菜薹……
这些带着泥土与露珠的春味,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千年楚地饮食文化的鲜活注脚。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舌尖的鲜意,解锁荆楚春日的“限定菜单”!
泥蒿:江滩湿地的“青草香”
在湖北,泥蒿是春日餐桌的“头牌”。这种生于长江沿岸湿地的野菜,茎叶纤细,自带一股独特的青草香气。它偏爱湖北的“江湖体质”:江汉平原的肥沃淤土、湿润气候,让泥蒿在初春迅速抽条,嫩得能掐出水来。
老武汉人吃泥蒿颇有讲究:只取嫩茎,撕去外皮,与腊肉同炒。腊肉的咸香裹着泥蒿的清爽,一口下去,清香开胃。而在洪湖、监利一带,渔民们还会将泥蒿焯水凉拌,淋上麻油和剁椒,成就一道“江湖版”开胃小菜。
红菜薹:傲娇的“冬日美人”续杯春天
都说红菜薹是冬日限定,但武汉人偏要“逆天改命”——洪山菜薹核心产区的老农们,靠着对温差与土壤的精准把控,让这抹艳红紫能一直持续到三月。清晨带霜采收的菜薹,脆嫩无筋,清炒时只需一勺猪油、一撮盐,就能尝出菜薹的奇妙回甘。
更地道的吃法,是搭配恩施土家腊肉。腊肉煸出的油脂浸润菜薹,脆生生、甜津津,连美食家蔡澜尝过后都惊叹:“湖北人把蔬菜吃出了肉味!”
香椿:鄂西山林的“红发精灵”
在十堰、恩施的深山里,香椿树正冒出新芽。这是一种“爱恨分明”的春菜,有人迷醉于它霸道的香气,有人避之不及。湖北人吃香椿颇有创意:神农架山民将其切碎,混入苞谷面蒸成“香椿饭”;宜昌人则发明了香椿酱,拌面条、夹锅盔,把春天封存在陶罐里。
最经典的当属香椿煎蛋——柴火灶上,蛋液裹着紫红的嫩芽“滋啦”作响,山野之气瞬间攻占鼻腔。讲究的婆婆们还会提醒:“香椿要吃谷雨前的,过了节气,可就成了‘木头渣’!”
地菜:田埂上的“报春使者”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在湖北乡间,地菜(荠菜)是接地气的春味图腾。田埂上、菜畦边,一丛丛锯齿叶的地菜顶着小白花,等着被巧手主妇们“收编”。
黄冈人用它包饺子,混入少许五花肉,咬开满口清鲜;荆州人则笃信“地菜煮鸡蛋,石头踩得烂”的民谚,在春分日架起煤炉,让草药香飘满街巷。鄂西山上,很多人的吃法是:将地菜嫩叶与豆腐丁、花生碎拌匀,淋上热油,成就一道“山野沙拉”。
藕带:“白玉簪”出水记
“藕带不过夏,吃鲜就是这30天!”在千湖之省,藕带是春日限定的“水中仙”。洪湖的藕农们深谙采藕带的门道:需在日出前驾船入湖,手指顺着荷叶茎轻探淤泥,摸到那截脆生生的“白玉簪”,轻轻一抽——太早则细如棉线,稍晚便成中空老藕。
武汉餐厅里,泡椒藕带是点击率最高的“白月光”;在家常厨房,主妇们更爱清炒,加几片嫩姜、一勺白醋,脆嫩酸爽的口感,像极了湖北人爽利的性子。
在湖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江河湖泊密布+山地平原交错,造就了湖北这个得天独厚的“春味孵化器”。这个春天,不妨来湖北,赴一场荆楚大地的舌尖踏青。
长江云新闻记者 艾思航
编辑: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