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湖北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加强科学调度,强化安全监管,有效保障了工程安全平稳运行、供水正常有序、水质稳定达标,切实当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三个安全”的守护者。
2024年11月25日,十堰广播电视台策划实施的“汉水九歌相约•‘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回访活动”正式启动。全媒体记者采访队以1432公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为主线,用时20天回访10年前的10位采访对象,同时探访10座中线标志性引水工程,用镜头和笔触,全景式报道中线工程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讴歌南水北调中线伟大工程。
10年间,汩汩南水,奔腾北上。那么清澈的丹江口水库的南水是如何跨越千里,抵达广袤的华北平原?让我们跟随汩汩北上的一库清水,探访10座中线标志性引水工程,解码大国重器!
第十站探访:北京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 (2024年12月12日航拍)。十堰广电记者 朱江 摄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江 周贤林 赵翰祥 吴刚)燕山脚下,密云水库;冬风吹拂,碧波荡漾。2024年12月12日,十堰广播电视台记者登上密云水库大坝远眺,远处的天际线与眼前湛蓝色的水面相映成趣,犹若一幅美丽的北国山水画卷。
密云水库 (2024年12月12日航拍)。十堰广电记者 朱江 摄
在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该处高级工程师黄楠欣喜地告诉记者,密云水库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供水中,起到了重要的水量调蓄、调节作用,按照北京利用南水的“喝、存、补”的原则,在饮用和回补地下水的同时,将一部分南水存入密云水库,提高北京市水资源战略储备和城市供水安全系数。
他说:“在南水北调工程检修、冬季进京水量减少等特殊时期,密云水库充分发挥水量调蓄作用,加大北京城市供水量,保障首都的用水安全。”
密云水库是首都供水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2024年12月12日航拍)。十堰广电记者 朱江 摄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城北13公里处,位于燕山群山丘陵之中,建成于1960年9月份。面积180平方公里,环密云水库有200公里。密云水库库容4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30米。
“作为首都北京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密云水库是首都供水的‘稳定器’和‘压舱石’。”黄楠介绍说,密云水库从1960年竣工至今,已走过64载春秋。自2015年9月11日南水北调输水调入密云水库开始,至今有5.746亿立方米的“南水”被存进密云水库。密云水库已成北京人民的“大水缸”。
据了解,2015年9月11日,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第一次启动反向输水,将一部分来自丹江口水库的“南水”送入密云水库储存起来。自此之后,供水“支出”减少再加上“南水”的支持,密云水库蓄水量开始稳步上升。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供水中,密云水库起到了重要的水量调蓄、调节作用。 (摄于2024年12月12日)。十堰广电记者 朱江 摄
近年来,密云水库的水量有着显著的变化。2015年初,密云水库蓄水量仅约8.5亿立方米。然而,随着来自丹江口水库“南水”源源不断的注入,密云水库蓄水量持续攀升。
2018年,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22.004亿立方米,创下1999年以来的历史新高;2019年,密云水库蓄水量又突破了26亿立方米。
2021年10月1日,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5.79亿立方米,创下建库以来历史新高。
记者从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采访时获悉,截至2024年11月1日,密云水库水位达到155.35米,蓄水量35.878亿立方米。继2021年后,密云水库蓄水量再创历史新高!
那么,如何确保南水“融入”密云水库后,水质保持始终?
“为确保远道而来的丹江口水库的清水‘融入’北京的本地水。密云水库管理处制定《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质加密监测方案》,开展了专项监测。在库区设置14个监测点位,监测频次是一周一次,监测17个水质参数。近年来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密云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黄楠介绍说。
众所周知,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宣布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奔涌自流的“南水”,从那时起正式开始流向北京。按照正式通水的水头行进速度,经历半月左右的时间,到达北京市团城湖明渠广场。
2014年12月27日,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至此,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竣工通水。
密云水库在燕山山区,团城湖调节池在北京城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为了反补密云水库的水量,南水北调的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却让“水往高处流”成为了现实。
那么,“南水”又是怎样“逆流”到达北京密云水库的呢?
这就离不开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
密云水库 (2024年12月12日航拍)。十堰广电记者 朱江 摄
据了解,这是一条起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北京团城湖调节池,终至密云水库的地下“输水长廊”,利用京密引水渠和20余公里的管道,采取9级加压泵站将部分“南水”一路“逆流而上”,用“九级跳”的方式补充进密云水库。
据介绍,密云水库调蓄工程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主要包括新建9级加压泵站和22公里管线,输水线路总长约103公里,高度差132.85米。正是这些加压泵站,让团城湖内存蓄的“南水”一路“克服”北京市区到密云的高度差,连续“九级跳”让丹江口水库的清清碧水“跳”进入密云水库。
2024年12月11日中午,记者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见到讲解员赵佳蕾。她讲解说,自2015年工程首次启动反向输水以来,几乎每年的3月到10月,北京市水务局都会根据城区各水厂“南水”的调配情况,适时启动反向输水。
北京团城湖 (摄于2024年12月12日)。十堰广电记者 朱江 摄
冬日的北京团城湖调节池,暖阳高照,清水悠悠。湛蓝的天空映着一渠荡漾的清水,调节池树木林立,散发着中国古典园林特色。在讲解员赵佳蕾的热情接待和精彩讲解下,记者依次参观了南水北调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团城湖明渠、团城湖调节池。
采访团正准备采访讲解员赵佳蕾(右) (摄于2024年12月11日)。十堰广电记者 朱江 摄
在以“饮水思源”为主题的这个明渠纪念广场,展示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辉煌历史。整个广场由5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守望林、思源碑、丹水池、地上天河和甘露台。
采访团在北京团城湖调节池明渠广场合影 (摄于2024年12月11日)
引人注目的是,思源碑上面是用毛体字镌刻的“南水北调”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在思源碑前,赵佳蕾为记者一行四人,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饮水当思源。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见证了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就,感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感慨和感动于丹江口库区人民奉献与移民精神。
南来之水,滴滴不易。赵佳蕾告诉记者,作为受水区的人民,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水资源,这既是对南水北调建设者和沿线人民的致敬,也是共建美好家园的责任担当。
水,利万物而不争。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奔流三千里,破山过河,川流不息,润泽千家万户。
生命之源,永续北上。2024年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近年来,十堰市牢记嘱托,把“守好这一库碧水”作为“天大的事”,以流域治理理念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当好忠诚“守井人”,用心用情用力治水、守水、护水、保水,确保碧水永流淌。
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壮哉,南水北调!雄哉,千里调水!
伟哉,南水北调,利国利民!
美哉,南北两利,人水和谐!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丰碑!
我们期待着下一个十年,再续前缘,再走南水北调路!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