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浏览H5↑↑↑
1952年秋,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对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同志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53年2月,毛主席在“长江号”军舰上,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再次讨论了南水北调话题。他认为,从丹江口向北方引水可能是最有利的。丹江口水库就成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
1973年,丹江口大坝建成,下闸蓄水后形成了跨越湖北河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水库多年平均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加高大坝后,多年平均调水量从81亿立方米增加到95亿立方米,特枯水年份的调水量也从38亿立方米增加到62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
这样起点的取水口和终点的北京,就有了近100米的落差。
如此全长1432公里,就靠着落差全程自流。“龙头开,南水来”。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井”,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
陶岔渠首,“南水”从这里启程,中原大地禾苗润。
河南省方城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必经之地,也是工程过境最长的县域。清澈甘甜的一泓清水,从丹江口水源地北上的过程中,要经过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连接处的“地理缺口”——也就是方城垭口位置,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道,在山峦夹持间,穿行而过,向北自流。
那么,当总干渠遇到其他河流,怎么办?最好的就是互不干扰。
在河南省平顶山鲁山县,当渠道遇到沙河,可以像架桥一样做一座U型渡槽,水在上面流动,这样就不会影响沙河了,这就是沙河渡槽。
一泓清水继续北上,来到“百年煤城”河南省焦作市。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焦作市供水超4.3亿立方米,生态补水6000多万立方米,这条渠不仅让焦作人吃上了好水,还让他们享受到了生态之美。
当总干渠遇到黄河,碧波荡漾的清水“俯冲”35米,从黄河底部穿越后继续北上。“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单项工程中,投资最大、难度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工程,也是中线控制性工程和咽喉工程,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
自流向北的一库碧水,遇到比较小的河流,则采用倒虹吸的原理,不借外力,让水穿过隧道流过去,利用上下游水位差,让碧波流淌一路向北。
如此遇河要么架桥做渡槽,要么下穿隧道穿过的方式一直将水运到了沿线各省,一直到了北京和天津。
饮水当思源。南水北调的“南来之水”,调的是丹江口水库的水。追根溯源,丹江口水库的水源来自于汉江及其支流丹江。
水,至清,至美,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随着甘甜清澈的一库碧水源源不断流向北方,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这是一库水的担当,也是千里水缘的相守与相望。
在涉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五个省市,湖北省不受水,只供水,是纯贡献区。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纯调水区。丹江口水库供水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标准,获评“中国好水”水源地。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
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10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持续深化水质保护,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
生命之源,永续北上。2024年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近年来,十堰市牢记嘱托,把“守好这一库碧水”作为“天大的事”,以流域治理理念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当好忠诚“守井人”,用心用情用力治水、守水、护水、保水,确保碧水永流淌。
万里长城、武当山古建筑群,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心怀国之大者,守护大国重器,这项伟大奇迹是人类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也必将成为世界遗产!
壮哉,南水北调!雄哉,千里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丰碑!
编辑:李晓静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