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害天气,十堰市民该如何正确应对?

时间:2024-07-05 13:30 来源:十堰晚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近期,十堰市阵雨天气明显增多,特别是午后到傍晚,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雷暴等极端天气。

对于十堰来说,由于地形的原因,每年进入汛期后,“坨子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同时还会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那么,遭遇灾害天气时,市民该如何防范呢?

遭遇“坨子雨” 户外市民应及时躲避

十堰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气象灾害多灾频发、多灾共生,干旱、暴雨洪涝、局地暴雨(坨子雨)、连阴雨、低温雨雪冰冻等都是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重中之重。

从十堰近期天气情况看,6月30日和7月1日,我市部分地区就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其中,6月30日傍晚到晚上9点,二堰街道火车站小学区域降水量达到了52.6毫米,郧西景阳乡花屋降水量为46.2毫米,郧阳区青曲魏家铺降水量为46.0毫米。

气象专家指出,遭遇短时强降水天气时,应及时关注当地气象台的预警信息。在户外的群众,要及时回到室内躲避,避免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旁长时间停留,小心大风引发高空坠物。在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坑、洞中;开车遇到积水过深时,应该尽量绕行,不可强行通过。如果雨水漫进室内,要切断电源。

如何避雷,这些知识要知道

气象资料显示,十堰每年发生雷电30000余次,城区每年发生3000余次,平均每年有30多个雷电日。

市防雷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十堰多山、多河,地形复杂,是雷电高发区,且多发生在6月至8月的傍晚至次日凌晨时段。随着城市防雷设施的不断完善,雷电对市民的危害越来越小。然而,在十堰每年都会发生雷击事件,尤其是在农村。

遇到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时,最好不要外出。如果当时在室外,应立即寻找蔽护所,如装有避雷针、钢架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当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时,应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壕沟或土坑里。尤其在农村,遇到雷雨天气时,不宜在旷野中高举铁锨、锄头等工具,不要靠近空旷地带或山顶上的孤树,也不要靠近电线、旗杆周围和干草堆、帐篷等无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附近,铁轨、长金属栏杆和其它庞大的金属物体近旁也不能停留。一旦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扔掉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物。

留意前兆,可有效防范地质灾害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易发区。我市每年汛期都会出现强降水,局部地区还有短时强降水,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在山体滑坡发生前,会有前兆:滑坡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堵塞多年的泉水有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泉水位突变或混浊等类似的异常现象。或者在滑坡体中部、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此外,在滑坡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等等。因此,发现某一种前兆时,应尽快对滑坡体进行仔细查看,迅速做出综合的判定。

滑坡发生时,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绝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应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暂停观察,选择远离泥石流经过地段停留避险。(记者 罗毅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