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青年绘制故土原貌留住乡愁 图纸上重现黄龙古镇

时间:2024-03-14 09:22 来源:秦楚网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古色古香的街道、会馆,已经消失的溪流、民居、戏楼……跃然纸上。近日,用时3月完成的《黄龙滩历史原貌复原图》问世,备受好评。复原图的作者是33岁的绘画爱好者刘经纬和35岁的本土文化研究者余雪成,这是他们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的直观表达。

一张图再现老人记忆中的黄龙古镇

1710376988207

《黄龙滩历史原貌复原图》再现了古镇昔日的繁华。

堵河与犟河交汇处的黄龙古镇,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至清乾隆盛世逐步走向繁荣,留下众多名胜古迹。如今,古镇街道两侧,“四大会馆”等古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无言诉说着这方土地的沧桑与厚重。

3月11日,记者如约来到在“四大会馆”中的黄州会馆,刘经纬、余雪成将刚刚进行版权登记的《黄龙滩历史原貌复原图》徐徐展开。只见古镇会馆、商号、牌楼、书院、老宅、庙宇等,分布在河水环绕中、绿色低山间,重要街道、建筑都标识了名称。

尤为重要的是,画面上除了现存的会馆、钱庄和老宅等古建筑,还“恢复”了当地已经消失的地貌和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站在图前,仿佛拨开历史的烟云,触摸到陌生但真实存在过的古镇,那些昔日的繁华或落寞,那些河湖老巷与人间烟火,仿佛有了现实的温度。

为复原图提供历史参考的余雪成,指着复原图介绍:“以前古镇东边、西边分别有漆树沟、红马沟两条溪流,后来被填埋或消失,成为荒郊野地。小时候,我经常跟小伙伴在漆树沟里摸蟹逮鱼,如今看到它又出现在纸上,童年记忆涌上心头……”

此外,黄龙古镇北侧山坡上的魁星阁、白龙庙,以及古镇中的衙门、戏楼等,都一一“复活”,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年近80岁、对当地历史颇有研究的老人余锦春看到复原图,感慨地说,这张图近乎完美地呈现了他记忆中的黄龙古镇。“如果不是这张图,现在的年轻人哪里能知道,当年的古镇竟然有这么多的会馆和街巷、庙宇。”

画一个戏楼就修改了10多次

外地游客来到黄龙,若想了解当地文化,当地干部、群众都会推荐余雪成。在黄龙古镇出生、长大,如今仍在镇上工作的余雪成说:“对于家乡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我一直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几年,有个想法在我心里萌芽:通过画笔留住那些逝去的记忆。可是我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直到遇到擅长绘画的刘经纬。”去年9月,余雪成在短视频平台意外刷到刘经纬创作的黄龙古镇码头绘画,惊喜之余迅速与他取得联系。

今年33岁的刘经纬,出生于他母亲工作的黄龙疗养院,在当地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他从高中开始学习绘画,大学进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绘图相关工作。“除了绘画,我还对地方历史感兴趣,所以尝试用画笔恢复十堰的历史风貌,首选就是最熟悉的黄龙古镇。”刘经纬说。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制作一张《黄龙滩历史原貌复原图》,留住记忆和乡愁。不过此事的操作难度远远超出两人的设想。“复原图不同于美术创作,要尽量符合真实历史。复原古镇缺失的部分,相当于‘无中生有’……”刘经纬说。

随后,两人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拜访当地老人,考察周边地区的历史遗址……脑海里对古镇有了清晰轮廓,刘经纬开始动笔,“边画边改,光武昌会馆戏楼就改了10多次。每改一次都拿去给当地老人过目,直到符合原型为止。有些消失时间太久的建筑,我们参考河南内乡、陕西蜀河和郧西上津等地的同类建筑,做到尽善尽美……”

下一步计划复原单体建筑

1710377023627

刘经纬(左)和余雪成手持图纸,与当地古建进行比对。

黄龙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几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如今,这里也是城区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现存面积最大、建筑样式最为丰富的古建筑群落。

走进余雪成位于古镇南侧、犟河岸边的家里,他搬出一大箱河边收集的砍砸、切割等用途的石器,以及大量陶片、瓦当、残碑、木雕等,如数家珍。“如果通过这样一张复原意图,让现在和以后的人能够了解黄龙古镇以前什么样,留住一份历史记忆,那么我们的努力就没白费……”

由于时代发展,当地巡检司衙门、武昌会馆戏楼、黄州会馆、江西会馆、山陕会馆、余氏老宅、魁星阁、码头等,或坍塌,或拆除,或损毁,或改动,已经看不到原有的面貌。当地老人茶余饭后在讲述过往历史时,话语中、眼神中写满了无奈和遗憾。

“昔日的黄龙滩繁华虽已不在,但其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几百年来遗存的古建筑,值得我们去保护复原。”下一步,两人计划复原黄龙古镇代表性建筑的单体细节图,纸上重现故土辉煌的过去。“感谢时代给了这样的机遇,生逢其时,能为自己生活热爱的家乡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余雪成和刘经纬共同说道。(秦楚网记者 韩玉砚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