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堵河,千年流淌;“十星”家园,无限风光。11月28日,在美丽的十堰竹山县,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明办、中共十堰市委主办,中共竹山县委、竹山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十星级 ”文明创建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交流会举行。中央文明办一局副局长李卫强、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蔡静峰,以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乡村振兴局、湖北省文联、十堰市相关领导出席相关活动。在交流会现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十星30年”调研组发布竹山县“十星30年”评估报告;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德福作主旨演讲;杨序元、王艺玮等6位专家现场作交流总结。
参加活动的还有湖北省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的宣传部、文明办有关负责人,十堰市各县市区宣传部长。来自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社、湖北日报社、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参与活动报道。
当天,参加研讨交流会的嘉宾一行前往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观了“十星”30年摄影书法美术展和文明实践宣教馆。随后,驱车前往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参观“十星”创建情况和“十星”文明展览馆。如今的罗家坡村,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之风。干净整洁的宝石大道,一幢幢门前挂着“十星级文明户”牌匾的楼房掩映其间。自1993年至今,从“精神乞丐”村到全国文明村,从偏僻落后的小山沟到全国“十星级”文明发祥地,罗家坡村让农村“十星文明”熠熠生辉、大放异彩。
来到宝丰镇龙井村,与会嘉宾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游客中心、龙井广场、未来乡村馆,聆听了中国好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文化志愿者先进个人、竹山县退休文化干部王义富的讲解展演。
从1993年以来,“十星级”文明创建已在竹山县发端整整30年。竹山县七届县委坚持“十星”品牌不动摇,先后17次调整“十星”评选标准,推动“十星”创建常创常新,探索形成以“十星”创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竹山经验”。
30年来,“十星级”文明创建与时俱进,常创常新,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被中央文明办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现如今,竹山县的“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已成为被全国认可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
深化“十星”创建,促进乡村振兴。进入新时代,竹山县让星标对应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创新实施“十星促五兴”行动,以十星级创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即聚力发展要素,赋能产业振兴之策;提升文明素质,引领人才振兴之本;培育文明乡风,凝聚文化振兴之魂;践行绿色低碳,深化生态振兴之路;融入基层治理,培厚组织振兴之基。
全域创星、全民争星、全面评星。30年来,“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30年深耕厚植,在推进“十星级”文明创建走深走实过程中,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根本指导;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立志打造厚重的历史名片。
“十星”创建将乡村文化建设细化、量化,成为文化振兴的推进器。30年矢志不渝呵护“十星”创建,谱写了文化自信的十堰篇章。在创建中形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十堰路径”,为中西部地区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作出了示范;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市60%的乡镇(街办)、23%的村(社区)创成市级以上文明乡镇(街办)、文明村(社区),城乡文明程度难分伯仲。“十星级”文明创建从一种创建方式生长为独特文化现象和知名文化品牌,成为一个文化生命体,对塑造城市精神和气质产生了重要影响。
30年来,群众始终是“十星”创建的主体,“争星”“创星”始终是群众的自觉追求。在“十星”文化浸染中,全市34%的农户达到“十星级文明户”标准,81万群众注册成为志愿者,涌现出十堰好人708人、湖北好人58名、中国好人52名,评选十堰道德模范85名(组)、湖北道德模范6名、全国道德模范1名,形成了“一城山水、满城好人”的城市道德生态和文明景态。“十星级”创建将精神势能和文化效能有机统一,推动文明形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13年以来的这十年,正是新时代深化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历史时期。这十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揭示了“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这些宏大的时代主题为“十星级”文明创建纵深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通过深入持久的创建,“十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深融入群众的现实生活,成为最朴素的文化元素和动力源泉,成为群众最普遍的价值追求和最核心的幸福观。
编辑:李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