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金勤)6月1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探寻文明足迹 坚定文化自信》,聚焦十堰“郧县人”3号头骨。
节目中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明探源和考古工作深入推进、取得历史性突破。2022年,在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
2022年12月29日,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遗址公园将在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附近建设。根据《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将分三期推进:
2023年,争创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完成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展示用房、游客中心、停车场、游步道、道路升级改造等建设项目,争取“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授牌,及早对外开放。
到2025年,争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一步完善提升,力争将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建成集遗址保护、寻根溯源、田园休闲为一体的古人类生存演化研究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到2030年,将以“郧县人”为核心、辐射周围不到50公里内的“梅铺猿人”“黄龙洞人”“白龙洞人”整体规划、系统考古、串联打造,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延伸阅读: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历史背景与重大意义
“郧县人”3号头骨的发现被评为2022年度最重大的考古事件,入选当年“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等。发现地学堂梁子遗址所在的十堰市郧阳区,位于汉江上游,秦岭南麓,埋藏着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史前人类遗迹。在学堂梁子遗址50公里的范围内,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黄龙洞遗址及其他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非常罕见,堪称人类进化的廊道。
1989年,学堂梁子遗址发现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这是湖北省首次发现的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形态特征属于晚期直立人,脑容量在1000毫升以上,臼齿粗硕,与南方古猿的牙齿相似。古地磁测年标明,遗址地层剖面的地质年代为170-70万年。1号头骨化石于1990年被《中国文物报》选为“七五”期间和全国当年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郧县人1号头骨
1990年,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在距1号古人类头骨化石遗址3.3米的砾石层被挖掘。相比于1号头骨,第2具更为完整。2号头骨化石颅顶部分略有塌陷,颅侧壁略向右侧偏斜,鼻骨部分略有错位,两侧颧弓断失,眉脊外侧段略有破损,左侧眼眶外缘破损,齿弓保持完整,呈抛物线形。科学研究发现,“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经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证明在早更新世晚期,也就是100万年前,长江中游流域已经有直立人的存在。
郧县人2号头骨
1990年至2021年,考古队员总共对遗址进行六次考古发掘,进一步探明了遗址类型及范围,丰富了遗址内涵。
郧县人3号头骨
2022年5月18日,新发现100万年前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与以前出土的1号、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地貌位置、地层序列和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显示人类化石埋藏于早、中更新世地层中,处在东亚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它的发现,填补了东亚直立人在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之间的长时段演化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经过近半年的发掘,于2022年12月3日顺利提取出土。“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是研究人类在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重要发现,也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讲述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的重大意义。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