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郧西沙沟村垃圾分类经验之一:撤掉公共垃圾箱 树起文明新风尚

时间:2023-02-15 07:28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编者按: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因地制宜,主动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分类方法和处理方式,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沙沟样板”。2月14日起,十堰广播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解析沙沟村垃圾分类的经验。今天播出《撤掉公共垃圾箱 树起文明新风尚》。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狄永利 马凯俊 叶旭升)2月9日晚上7点,在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活动室,春节后的第一次村民大会正在进行,主讲人是村党支部书记卢从信,这次商议的是村里一直在推进的重要工作——垃圾分类。

02

会场内,卢从信充满激情地说:“我们全体村民团结一心,围绕一个目标,把环境卫生做到极致,把垃圾分类做成全国一流,做成全国乡村示范村,让我们为后人创造一个业绩,留下一个念想,造好一个民风。”

QQ图片20230214203912

垃圾分类,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是一个新鲜事儿,那么这件新鲜事是如何在偏远的沙沟村推广开来呢?事情还得从2015年的18个垃圾箱说起。

卢从信介绍,2015年乡政府给他们村分了18个大垃圾箱,大家将垃圾箱沿路摆放到各个院落,像一条风景线,同时村上还配了一辆垃圾车,大家都非常高兴。

QQ图片20230214200228

有了垃圾箱,大家都自觉地把垃圾集中起来。然而,这股高兴劲儿并没有持续多久。

卢从信说,当年过完春节,垃圾箱装得满满的,村上没有填埋场,垃圾箱和外溢的垃圾把交通堵塞了,因为垃圾太多也没有及时拉走,让村民苦不堪言。

2月14日[00-00-00--00-00-06]

眼瞅着垃圾越堆越多,群众有了抱怨,卢从信也焦头烂额。那股酸臭味在500米远都能吹到我们脸上,到夏天了,苍蝇非常多,骑摩托车几乎不敢睁开眼睛,要是速度快了苍蝇都能打在脸上。”卢从信说。

垃圾集中收集这个方向没有错,关键在于收集垃圾后续如何处理。怎么破解难题?政府主导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来了机遇。在县乡党委政府指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和群众代表广泛商议,决定借鉴外地经验,在沙沟村开展垃圾分类。

QQ图片20230214200752

“我们借项目支持投了近20万元,建了一个积分超市并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新建了一个堆肥房,只留了两个大垃圾箱。”卢从信说,为350户村民购买了将近800个垃圾桶,每户分发了两个,一个绿色、一个灰色的垃圾桶。村上总结出“两类四分法”,两类即“干、湿分类;四分即把垃圾分为:能埋的、能卖的、能烂的、能烧的四种。

2月14日(2)[00-00-00--00-00-08]

垃圾分类,好说,不好办。那段时间,村里的大喇叭不停地播放垃圾分类知识,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地示范演示。

卢从信说,他们拿着投影仪,带着笔记本电脑,到村民的院子里反复播放,让大家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垃圾怎样进行分类,村里组织了近200场次的宣传活动,才顺利将垃圾分类推展开来。

2月14日(1)[00-00-00--00-00-05]

变化从日渐减少的垃圾开始。郑必盛是村里的垃圾清运员,这两年,他明显感觉到村里的日常垃圾清运工作轻松了不少。

“第一年,都不愿意对垃圾进行分类,我们慢慢强制他分,他不分好,就不收他的垃圾,让他自己想办法,全村路边都没有大垃圾桶,不进行分类就没地方丢垃圾。郑必盛说,第二年,基本95%的村民都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了,原来清运车都是满的,现在全村垃圾都装不满一辆车。

2月14日(3)[00-00-00--00-00-06]

以前“随便扔”,现在“四个桶”;曾经“嫌麻烦”,眼下“成习惯”。如今,在沙沟村,条条道路宽阔整洁,潺潺流水清澈见底,门庭院落清爽开阔,农家墙壁上一幅幅主题鲜明的绘画与错落有致的房屋交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记者手记:

采访中,村干部说,推行垃圾分类,“受到的是酸甜苦辣,最后迎来的是笑容”。大山深处的沙沟村,在各方条件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够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关键在于县、乡、村干部主动学、主动谋、主动干,没有这种主动担当作为的能力作风,垃圾分类这件新鲜事在沙沟恐怕只会是“稀奇事”;关键在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正是因为他们的自觉参与和配合,垃圾分类这件新鲜事才会成为沙沟村的“平常事”。

垃圾分类,改变的不仅是沙沟人的习惯方式,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明意识。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