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脏健康,这些“隐形杀手”不容忽视!

时间:2021-10-14 15:12 来源:十堰周刊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人医提花

记者  李梦琳   马婷婷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但对于心血管疾病,人们听得多的常常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却对另外一个名词——“房颤”感到陌生。

实际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全球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我国也是房颤的“重灾区”,近些年来,我国因房颤引发的住院率增长甚至超过了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脏病中心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赵继先提醒,只要发现房颤,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警惕起来,及早防治,以免引发脑卒中甚至猝死。

房颤隐患知多少

赵继先解释,健康人心脏的激动是从窦房结开始的,窦房结发出节律整齐的激动(60—100次/分),然后激动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至心室,使整个心脏规律协调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种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然而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导致心跳失去正常规律,心脏无法正常收缩。房颤的相关症状主要是心悸、气短、头晕,甚至晕厥,然而,有近三分之一的房颤发作是没有症状的,这使得房颤极具隐匿性。房颤发生时,心房丧失了正常的收缩功能,导致房室内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而瘀滞在心房内,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有机会随血液运行到全身各处,造成血管栓塞,脑血管栓塞可能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甚至猝死,所以一定要重视。

不过,房颤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治疗的。赵继先介绍,目前消除房颤的方法有导管消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是通过一种微创导管技术,穿刺大腿根部或者颈部血管(像打针一样),将普通圆珠笔粗细的导管,放到心脏内,以射频的方式治疗心律失常疾病。这种形式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而外科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一部分不能手术的房颤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抗凝消除心房内血栓,控制好心跳频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房颤导致的并发症,减少住院和猝死几率。

家住城区的李先生就是导管消融治疗的受益者。几年前,他突发心悸、胸闷,到医院检查发现心律不齐,一开始他并没有在意,没做任何治疗,但随着工作压力的加重和年龄的增加,心慌心悸发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直到今年5月,李先生因心慌胸闷4小时无缓解,再度来到医院,检查发现心跳每分钟最高可达180次。“如果再不控制,很容易引发大面积脑梗!”在赵继先的建议下,李先生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采取射频消融术来彻底根治。术后再通过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李先生如今已经恢复健康,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受丝毫影响。

被忽视的高血压

“如今,中国高血压患者已达3亿,发病率高而知晓率低,高血压已经成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首当其冲的高危因素。”赵继先介绍,正常成人收缩压(高压)应小于140mmHg,舒张压(低压)应小于90mmHg。大多数高血压没什么症状,有的高血压会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耳鸣、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高血压主要表现在对心脏、脑血管和肾脏及眼底的损害及视网膜功能的减退,严重者可致残、致死。

一般来说,根据血压水平由低到高,医生把高血压分为3级。1级高血压(轻度)非药物治疗1-3个月仍不能有效控制血压时就应当开始药物治疗,2级以上高血压或者有并发症的,都需要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同时对生活方式进行控制。鼓励高血压患者在家自测血压,了解血压控制水平。建议选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坚持服药,更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合理休息,做到缓慢起床,适量适时锻炼,不宜做剧烈运动,还要控制体重,防止肥胖,常测血压,戒烟、节制饮酒等,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好血压,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为湖北省省级重点临床专科,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是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国家心力衰竭中心、中国心脏康复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单位。科室能够完成省级重点专科要求的所有技术项目,优势技术项目包括: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支架植入术)、IVUS和FFR指导下的支架优化植入术、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等,多项技术填补本地区空白。2018年来,率先在鄂西北开展最先进的左束支起搏治疗、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预防中风栓塞,以及ECMO支持下危重患者抢救,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硬核实力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启“心”的篇章!

专家推介:

赵继先,心脏病中心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主攻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和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起搏器植入术、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含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左束支起搏器植入术等。

编辑:陈小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