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伟 特约记者 易必洪 肖淮)2月9日上午,记者从2021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上获悉,2020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工作成效显著亮点频出,今年将创新方法多措并举保资源、保民生、保发展。
2020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夯实疫后重振“稳”的底盘。城区整治“净地”520亩,储备土地2471亩, 出让土地1800亩,获出让收益46.33亿元,创历史新高;出台抗击新冠疫情“十条”措施,打造“招商地图·云上选地”平台,在全省首创“土保姆”活动,解决202家企业诉求281件,助力复工复产;初步完成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快村庄规划编制。交易增减挂钩指标1万余亩,到位资金30.77亿元,有力服务决胜脱贫攻坚大局。
同时,坚持保护优先修复“绿”的底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2.89万亩。开展 “百日攻坚”行动,化解2.8万户“有房无地”办证难问题。启动气象风险预警,排危除险85处隐患点,实施“地哨”工程,争取省级以上地质灾害防治项目17个,资金1.55亿元;在优化营商环境中,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成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并推出24小时不打烊、周六周日预约等特色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21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保发展保资源保民生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高质量编好、落实好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承接“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的发展布局,推进“三区三线”(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落实、上图入库落地,推进专项规划矢量成果叠加到空间“一张图”,完善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承接“十四五”及更长时期发展布局。各地务必在6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年底前实现实用性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同时,推动“两区两地两市”城市建设。完成东部产业新城、十堰高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控详规全覆盖,推进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和腾退土地空间规划,优化城市布局。研究解决城市交通堵点治理问题,改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路网规划,研究改善城市绿廊绿道、连片景观及城市慢行系统,服务管廊城市、海绵城市以及市政道路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保护汽车文化遗产,对百二河改造片区、十堰老旧小区改造片区、拟收储出让片区等重点片区开展城市设计,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加快推进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二、聚焦经济提振抓好要素保障。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向开发区及重点项目倾斜。重点支持主导产业、新产业、新业态项目。保障“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用地,支持一县一品产业向园区集中。保障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用地,保障十西高铁、十淅高速等“两新一重”等项目落地,保障东风专汽新工厂整体迁建、方特武当山中华传统文化园、南水北调博物馆、湖北交通大学等年度重点产业项目落地。
三、 聚焦“亩产论英雄”促进节约集约。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各类开发区综合容积率年均提高不低于2%,市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分别提高4%。实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市场化配置做文章。今年市城区要收储土地2000亩,出让经营性土地1200亩以上,完成土地出让收益41亿元。
四、聚焦绿色发展加大生态保护修复。 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机制,守牢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编制全市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汉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汉江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区建设。
五、聚焦金牌“店小二”全面提质增效优化营商环境。以人民为中心,全力解民生之忧,便民生之利,创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和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编辑:董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