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既回应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5月19日,记者从市司法局获悉,市委依法治市办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经六届市委第三次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审议,确定了我市2025年“加强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等13个法治惠民惠企办实事项目。
13个法治惠民惠企办实事项目,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大“全面依法治国”精神的积极响应,更体现了地方政府以法治思维破解民生难题、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态度。这些项目以精准化、创新性、普惠性为特点,覆盖法治服务、社会治理、企业帮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法治建设与群众需求、市场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以创新驱动服务效能,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例如,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推广的“电子云签”平台,实现了不动产登记“零跑腿、零材料、全程掌上办”,极大简化了企业与群众的办事流程,推动了政务服务从“线下跑”向“线上通”的转型。市公安局打造的“堰警快办”品牌,通过建设11个社区警务政务服务室和“24小时不打烊”智慧服务中心,将高频公安服务事项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显著提升了基层法治服务的可及性。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技术赋能的创新思维,更彰显了政府以法治手段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聚焦民生痛点,强化法治普惠性。项目的设计紧扣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注重普惠性与实效性。例如,市市场监管局推出的“手机变砝码”活动,通过将市民手机作为标准砝码检测商家电子秤,以低成本方式强化市场诚信监督,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针对中小企业,市经信局与司法局联合开展的“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法治体检”,帮助企业培养“法律明白人”,从源头上预防法律风险。此外,“公证五减”便民措施的深化,进一步降低了群众获取公证服务的成本,体现了法治服务的温度。
系统性治理思维,推动法治与社会治理融合。项目注重从制度层面构建长效治理机制。例如,《十堰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和管理条例》的落地实施,将物业服务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规范管理与监督,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市法院的“荆楚雷霆2025”执行专项行动,以集中攻坚方式解决执行难问题,既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权益,又通过信用惩戒与修复的双向机制,平衡了司法刚性与社会效果。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检察机关通过“法治进校园”和分级分类保护体系,联动学校、社会与司法资源,构建了立体化保护网络,展现了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综合效能。
十堰市2025年的13个法治项目,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既回应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未来,随着项目的落地实施,将为十堰市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更强劲的法治动能。
相关链接: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