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设“文明河流”,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河湖长制、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前不久,十堰2025年第一批“文明河流”优秀创新案例公布,全市五条河流入选。为持续推动“文明河流”建设走深走实,十堰广播电视台推出“文明河流”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十堰在河流生态保护、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秦楚风讯(十堰融媒记者 陈剑锋 赵慧 丹江口融媒记者 梁爽)文明河流,景美人和。近日,浪河(丹江口浪河段)入选十堰市首批“文明河流”优秀创新案例。多年来,丹江口浪河段通过系统施治、系统治理,让曾经这条“难题河”焕发新生。

浪河是丹江口水库重要入库河流,流经浪河镇段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187平方公里,常年生活着2.1万人。 浪河镇实施综合治理措施,彻底解决了这里的水质问题。

在浪河的一处常态水质监测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助理李印介绍,他们随时都会取样监测,数据显示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从上游水库到下游代湾大桥,共11个取样点,水质整体稳定优良。
近年来,丹江口市浪河镇统筹资金6500万元,实施全要素综合治理,共同创新“智慧治水”,构建智慧监管体系,让文明河流建设可感、可视、可控、可治。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丹江口浪河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其中,有143天达到Ⅰ类标准,创近十年最优水平。

记者在浪河镇四道河村的村部边,看到“共享洗衣池”。村民王洪霞说,在这里洗衣服方便且不影响环境。村党总支书记王平介绍,洗衣污水通过管网直接排到一体化污水收集设施里,尾水通过管网引入到农田和苗圃地,进行再利用。
像这样的“共享洗衣池”,在浪河镇已建成60多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同时,浪河镇全域推动“六无乡镇”建设,通过“环保积分制”与“红黑榜公示”,引导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今年,村民李兴华就得到了“无垃圾、无化肥 、无公害”三颗星。他说,家里全部使用有机肥,垃圾干湿分类;青菜叶、剩饭剩菜都用于沤肥还田。
王平表示,通过积分制等激励措施,村民参与率达到100%,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更美了。

以人的文明带动河流文明,以河流文明促进社会文明。在浪河镇,户户争当环保户,人人都是守井人的风气已蔚然成风。
在浪河岸边,一支小水滴环保志愿巡河队正在河边进行清理垃圾的工作。清漂队队长吴远志介绍,他们在河里清除蓝藻、水草等漂浮物。
全民共治,凝聚护水合力。目前,浪河镇已组建党员巡河队16支、志愿者护河队23支,实现25公里河道全天候巡护。

生态改善也为浪河流域注入经济活水。多年来,浪河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成8000亩武当山茶基地。因水质提升,浪河茶场茶叶品质跃升至有机标准,销售价格相应提升20%,全镇茶园年创收超4000万元,带动500多户茶农增收。

农文旅融合,颜值变产值。浪河镇清末庄园、武当峡谷漂流等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年综合收入1200余万元;2024年,浪河镇引进生态友好型项目3个,提供就业岗位260个。清澈碧绿的浪河沿岸,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