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襄宜“金三角”铸就支点湖北牢固底盘

时间:2025-11-27 13:09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初冬时节,宜昌北站,呼啸声中,CR450动车组样车正在“刷里程”(正式运营前的运用考核)。今年底,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计划通车。届时,武汉至宜昌的旅行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至约1小时。

疾驰的高铁,映照出武汉、襄阳、宜昌飞速协同联动发展的脚步。

以武汉、襄阳、宜昌三地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合围而成的三角区,是湖北乃至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中的黄金地带。2024年,汉襄宜经济总量达3.34万亿元,高于周边城市群,占据湖北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9fb1fc30-e324-427d-9db8-0d5c5594af07

9月28日,乘坐襄荆高铁首发列车的旅客在襄阳东站合影留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湖北以武汉、襄阳、宜昌为顶点的“金三角”区域为主战场,着力构建“省会带动、汉襄宜协同、多点支撑”的全新格局,全省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交通先行 1小时通勤圈下活“一盘棋”

汉江之滨,位于宜城市的湖北长泽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正全力建设临港经济区智慧绿色船舶制造产业链。

9月28日襄荆高铁开通后,该公司总经理许元涛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客户来公司商谈订单不用多次转车,我们的订单也可借助多式联运,到达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长泽船舶重工,是汉江流域唯一取得拆船资质的企业,目前已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打造鄂西北地区首家船舶制造保养基地,为汉江水运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襄荆高铁开通后,“武汉—襄阳—荆门—武汉”形成湖北首条高铁环线。“待年底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开通后,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将形成1小时高铁大环线,为‘金三角’提供交通硬支撑。”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认为,“金三角”协同首先是交通圈,衡量一个都市圈成熟与否的关键指标是1小时通勤,“1小时通勤圈”实现画圆,“金三角”就不再是各自精彩的“独子”,而成了湖北区域发展相互呼应的一盘“活棋”。

眼下,平顶山至宜昌高速公路正抓紧冲刺施工。其中,襄阳段第一标项目部仅用一个月实现路基、桥梁、涵洞全面开工。

据悉,平宜高速襄阳段总投资90.1亿元,起于南漳县九集镇方家集,止于襄阳、宜昌交界打鼓台附近,与平顶山至宜昌高速公路宜昌段对接。

“平宜高速襄阳段是湖北构建汉襄宜‘金三角’综合交通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全省‘十四五’规划交通重点工程。”湖北交投襄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远军介绍,项目建成后,开车从襄阳到宜昌的通行时间,将从3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对于推进汉襄宜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龙头带动 科创活力跃动三大增长极

“对于湖北而言,武汉是当之无愧的龙头。”秦尊文认为,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方面,武汉具备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潜力和实力。

在秦尊文看来,“金三角”将加大武汉的引领作用,需要武汉带领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发展。“目前看来,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大于虹吸效应。”

在湖北三峡实验室展厅,一块看似普通的“黑煤球”暗藏玄机。“这是新型黑磷产品,市场售价每克达数千元,比黄金还要贵好几倍。”三峡实验室主任池汝安介绍。

这种黑磷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被誉为“超越石墨烯的光电子学革命性材料”。目前,三峡实验室的黑磷合成规模已达到世界最大的百公斤级,正朝着吨级产能突破。

池汝安的另一个身份,是武汉工程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稀土矿物加工和化工分离工作。

作为湖北十大实验室之一,三峡实验室于2021年成立,由兴发集团联合武汉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共建。

成立3年多来,三峡实验室持续带动宜昌化工产业升级,电子化学品专区总规模由2021年的9万吨提升至目前的37.8万吨;推动兴发集团携手万华化学在宜昌布局精细磷化工、有机硅材料等产业,并成功引进东方雨虹、江苏新亚强、四川思特瑞、深圳正安等多家企业落户湖北。

和池汝安一样过着双城生活的,还有湖北隆中实验室执行主任戴福祥。这个由武汉理工大学与襄阳市政府共建的实验室,已推进两项成果在襄阳转化,吸引投资超过100亿元。“我们明显感觉到,湖北的区域联动越来越频繁。”戴福祥感慨。

产业集群 点亮联动发展新希望

11月25日,楚能新能源襄阳70GWh锂电池项目工地上,强夯机的重击声与桩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300多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业。这座总投资220亿元年产能70GWh的“超级工厂”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

成立仅4年的楚能新能源,已在孝感、武汉、宜昌、襄阳接连落子,目前有效产能达到110GWh。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信心满满:“随着襄阳70GWh项目开工、宜昌一期65GWh产能全面释放及二期80GWh项目在建,这些‘超级工厂’将通过规模化、智能化来锻造极致的成本与效率优势,提升中国电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刚完成了突尼斯和斯里兰卡的订单,又接到了摩洛哥和埃及的订单。”11月19日上午,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襄阳工厂一片繁忙景象。截至目前,东风纳米01新能源汽车已出口5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量突破2.4万辆。

针对各国市场需求差异,东风纳米01正进行适应性改进:在欧洲市场升级充电接口、多语言智能座舱等,满足欧洲用户对空间效率与驾驶体验的平衡需求;为挪威市场定制电池保温系统,确保零下20℃环境下续航稳定;针对捷克市场,引入方向盘加热与热泵空调等冬季选装包,销量稳居细分市场前列;针对以色列市场,开发出强化隔热天幕与希伯来语智能语音系统。

楚能新能源、东风纳米01角逐全球市场的雄心壮志背后,正是汉襄宜“金三角”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强劲底气。

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带着核心技术,与襄阳的汽车电子企业联手攻关车规级芯片;宜昌的磷化工产业将精制磷酸通过长江水道运抵荆门,成为新能源电池的关键原料;襄阳的电池材料研发成果,顺着高铁线路直达十堰的储能装备工厂……

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正催生出一个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武汉光电子信息、“宜荆荆”磷化工、“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产业集群,不断点亮着荆楚大地联动发展的新希望。

武汉锚定“五个中心”迈向三万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芳婷

武钢云谷606园区内,红砖墙、龙门吊与水塔静静伫立,镌刻着工业岁月的印记,如今却与创意工作室、攀岩馆和潮流店铺交织共生。这座占地606亩的老厂房,在“修旧如旧、空间织补”的更新理念下,蜕变为武汉文创潮玩新高地,成为现代化大武汉建设的一处生动缩影。

从老城风貌活化重生,到城市能级全面跃升,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武汉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这“五个中心”,一幅以创新为底色、以城市更新为路径、以协同发展为格局的宏伟蓝图,正在江城大地徐徐展开。

创新磁场,汇聚全球智慧。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九峰山实验室如一块“创新磁石”,持续吸引全球顶尖科技资源。这里,比利时视铂科技与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微型多光谱芯片,在指甲盖大小的空间内捕捉光的奥秘。作为全球化合物半导体领域领先的中试平台,九峰山实验室已集聚上下游企业50余家,吸引3万余名半导体人才扎根筑梦,更引来美国、奥地利等国企业纷纷发出“加群”申请。

同时,东湖科学城已初步构建起“1家国家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6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创新—产业—城市”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中,武汉位列全球第8、中国第5。

枢纽动脉,贯通双循环格局。在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每周8趟中欧班列如钢铁驼队般驰骋不息,将“武汉造”产品运抵欧亚40个国家120座城市。

如今的武汉,航空2小时、高铁4小时可覆盖国内80%的重要城市,正加快建设航空客货运“双枢纽”。作为全国第二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武汉辐射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已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开放平台,加速全球链接。2025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成功吸引3000余家中外企业、超万名采购商齐聚江城。汉交会从一个区域展会,跃升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开放平台,展现出武汉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澎湃活力。

“客户明天通知我去印尼,我后天就能飞过去,跟他面对面洽谈。”华工科技国际业务专员王一凡道出许多武汉企业“走出去”的新速度。自2023年以来,武汉企业APEC商务旅行卡办理量持续攀升,超过20家企业累计申办5次以上,近50批次为5人以上团队集中办理。这张卡为企业出海按下“加速键”,推动海外业务从传统货物贸易拓展至投资建厂、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等超50个领域。

“十四五”期间,武汉经济总量稳步突破两万亿元大关。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武汉更锚定“共同迈进三万亿元”的目标,努力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襄阳加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升蕾 魏鹏

地下桩基累计完成1363根,进度过半;1—2#黄磷电炉3.36米层平台浇筑完成;磷石膏库相关评价报告编制完成……11月25日,在襄阳市谷城县的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项目建设指挥部内,保康县科经局干部尚锋整理完最新的项目进展,已是深夜。

“我们多做一些,项目建设速度能更快一点。”自从来到园区挂职以来,尚锋就与项目服务专班成员一起,不分昼夜投入工作。

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襄阳正以“立项争资、招商引资”双轮驱动扩大有效投资,以“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激活发展动能,全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用“全市一盘棋”的战略思维,打破原有行政区划,推动规划数据、土地指标、资金资源等要素跨区共享,加快提升产业层级、经济量级、城市能级。

保康县磷矿资源丰富,谷城县有成熟化工园区及存量用地,两地发挥协同优势,推动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项目顺利落地。襄阳市和保康县、谷城县组建服务专班集中办公,26天完成首期430亩土地场平,30天完成项目备案,46天完成地勘,78天实现“五证同发”,100天项目正式开工,创造“襄阳速度”。

同时,湖北联投集团、中国华电湖北分公司、云图控股三家企业与襄阳签约,形成“保(康)谷(城)宜(城)金三角”产业布局,打造千亿煤磷化工产业,把襄阳建设成为中部煤磷耦合发展的示范基地。

今年以来,襄阳以支点建设为牵引,聚力招大引强,11个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逐步构建起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现代新型煤磷化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低空经济为支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层级持续跃升。

区域协同的红利,体现在产业升级中,也彰显于城市更新里。荆州街小学迁建现场钢架林立,主体建筑拔地而起,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襄阳市第七中学迁建同步推进,三所学校将于2026年9月投用,既疏解古城人口密度,更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今年以来,襄阳市实施推进《“三区(新城区、古城区、旧城区)”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着力推进新城建设、古城保护和旧城更新。“三区”协同发展年度重点项目中,20个新建项目全部开工,17个续建项目顺利推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新蓝图。”襄阳市政协主席、市“三区”协同发展工作专班负责人李诗表示,“襄阳市将以‘三区’协同为抓手,持续提升发展能级、速度、质效、后劲,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宜昌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万亿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11月25日,当阳坝陵化工产业园内,暖阳当空。

投资过百亿元的徽阳新材料项目工地,“大干120天”的横幅飘扬,2000多人正在奋战,选矿、湿法磷酸、硫磺制酸、精制磷酸装置及土建快速推进。“12月30日,我们要实现主要装置联调联试。”公司董事长许进冲说。

与此同时,宜昌产投产业园里,远景动力智能锂电池一期项目正24小时连续施工,4800多根桩基已深扎地下。

宜昌新近提出,要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迈向万亿级城市规模,争当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成为全省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

他们的底气来自哪里?

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宜昌市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90个,总投资13414亿元。

2025年以来,投资242亿元的远景动力智能锂电池生产基地、投资150亿元的万华兴发60万吨磷酸铁及产业配套项目、投资115亿元绿源化工煤基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百亿工业项目相继破土动工。

“迈向万亿级城市,工业必须挺起硬脊梁。”

今年6月,历时8年的宜昌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全面完成,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11月21日,多氟多宜化华中氟硅产业园一期项目进行开车投产动员。宜化集团负责人通报:“总投资365亿元的16个搬迁升级项目,年内可全部投产。”

兴发集团与世界级现代化工巨头万华化学深度合作,总投资333亿元的4个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正加快推进。

以安琪集团、微琪合成生物为龙头,7个总投资125亿元的生物制造产业项目集群也在加快建设。

在宜昌,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4个千亿级的主导产业已经形成。

宜昌提出目标,“力争到2027年规上工业规模突破6800亿元,到2030年达到9800亿元”。

宜昌正抢抓三峡水运新通道、沿江高铁、呼南高铁、引江补汉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机遇,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把宜昌打造成为宜荆荆恩城市群的制高点、汉襄宜“金三角”的支撑点、呼应“汉成渝”的链接点。

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冲刺万亿级城市,奋力打造支点建设先行区,宜昌使命在肩。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