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问太和 | 多学科协作诊疗为罕见病患者点亮希望之路

时间:2025-11-24 21:29 来源:十堰融媒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秦楚风讯(十堰融媒记者 龚艳琳)面对“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这样陌生而复杂的医学名词,患者和家属往往感到迷茫无助。这类罕见病由于诊断困难、治疗复杂,长期被视为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正为这些罕见病、复杂病患者拨开迷雾,点亮希望。那么,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是如何为患者制定精准的“作战方案”?11月24日,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健康问太和》节目特邀十堰市太和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孙敏,为大家揭晓答案。

微信图片_20251124213955_402_39

32岁的刘先生(化名)曾因持续腰痛辗转多家医院,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但治疗效果始终不佳。随着病情发展,他又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最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被确诊为“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

孙敏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朗格汉斯细胞本是我们体内的免疫细胞,就像身体里的‘巡逻兵’,负责识别和清除有害物质。但当这些‘巡逻兵’不明原因地大量增殖,聚集在某个或多个器官里‘捣乱’时,就形成了‘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这种疾病可侵犯骨骼、皮肤、肺部,甚至肝脏、垂体等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造成误诊。孙敏将其比作“一支调错了方向的军队”,在人体内部造成破坏。

针对刘先生的复杂病情,十堰市太和医院迅速启动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孙敏详细描述了诊疗过程:“影像科医生通过PET-CT检查,发现患者不仅腰椎有病变,垂体也受累,这解释了多饮多尿症状的成因;病理科医生通过穿刺活检最终确诊;内分泌科医生及时调整激素水平;肿瘤内科医生则制定了规范的化疗方案。”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各科专家密切配合,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对于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这类复杂疾病,单一科室如普外科、肿瘤科或儿科往往只能看到问题的一个侧面,犹如“盲人摸象”。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则如同吹响了对抗疾病的“集结号”,集结各科专家协同作战。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阵容强大:影像科医生担任“侦察兵”,通过CT、PET-CT等尖端设备精准定位病灶;病理科医生作为“鉴定官”,通过活检组织做出最终确诊;肿瘤内科医生担当“战略家”,负责制定整体药物治疗方案;放疗科医生作为“精确制导部队”,对局部病灶进行定点清除;外科医生在需要时担任“突击队”,负责精准切除病灶。此外,团队还可能包括内分泌科、骨科、皮肤科等医生,全面覆盖疾病可能影响的所有系统。

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遵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当疑似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的患者入院后,团队立即启动MDT程序:影像科医生首先报告全身病灶分布情况;病理科医生出示诊断鉴定;随后所有专家共同讨论,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各抒己见。孙敏描述道:“外科医生评估手术必要性和时机,内科医生权衡用药利弊,放疗科医生判断局部介入可能性……经过深入探讨,最终我们不是拿出一个‘外科方案’或‘内科方案’,而是为患者量身定制唯一的、最优的‘个体化作战方案’。”

这种诊疗模式为患者带来精准与高效两大核心优势:通过集思广益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误治;患者无需在不同科室间辗转奔波,所有专家共同为其服务;确保患者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治疗道路上,避免因方案反复修改而延误病情。孙敏最后强调:“面对罕见病,患者和家属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拥有了一个强大的专家智囊团。希望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告诉所有面对复杂罕见病的患者:你们并不孤单。现代医学正在通过团队的力量,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正以其综合优势,为罕见病、复杂病患者开辟出一条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之路,让医学进步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患者。


编辑:思渺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