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赵慧 房华 通讯员 徐明国)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我国今年宣传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早防早治 守护“渐忘的美好”
今年79岁的王奶奶,目前住在五堰街道北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20年,老伴去世带来的打击,让她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说完上一句,记不起下一句。后来,王奶奶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中度患者。
据了解,目前,我国约有近10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预计到2050年,全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将超过4000万人,平均每年大约有30万的新发病例。据市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丁立介绍,我市约有6万名阿尔兹海默病患者。
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往往出现记忆、语言、方向辨别、执行力等认知功能的下降,伴随抑郁、焦虑、淡漠、幻觉、妄想等精神行为症状,逐渐导致生活能力的下降,甚至卧床不起。其中,最主要特征就是记忆减退,但是这种信号很容易被忽略。
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蔡莉莉说,一般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会误认为是自然衰老,导致患者常常在出现走失、行为异常等中晚期症状时才被带到医院就诊,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就诊率不足40%,诊断率更低。
医生介绍,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目前,尚无明确根治方法,但通过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社交互动、控制心血管风险等综合措施,可降低患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
预防阿尔兹海默病 社区在行动
记者走访调查到,十堰正在多个社区试点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让“早防早治”落到实处。
在五堰街道北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0多位老人在专业医师的带领下,认真做着手指操。除了互动游戏,工作人员还在现场为他们进行了老年认知障碍健康教育知识宣讲。负责人易利芳介绍,该辖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00多名,通过初次筛查和普查,发现辖区内部分老人有认知障碍等方面的问题。
据了解,从2023年起,我市开展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工作,要求试点社区每年组织宣传活动15次以上,累计覆盖1000人以上,风险测评人数不少于2000例,实现老年认知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目标。
在北街社区,以专业医师和养老护理员为核心,建立了一支专业的认知障碍友好志愿者团队,为认知障碍家庭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和精神支持。现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住着3名不同程度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护理人员孙安香说,照顾阿尔兹海默病患者需要比一般老人更有耐心,要慢慢陪伴,细心呵护。
易利芳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会组织医疗专家进行科普宣传与义诊活动,帮助患者家属消除恐惧心理。
目前,我市五堰街道北街社区、武当路街道路北社区、车城路街道工艺新村社区、红卫街道家和苑社区、经开区光明社区等地开展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工作,构筑起阿尔兹海默病早发现、早干预的第一道防线。
60%患者曾陷走失危机 这些方法减少风险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风险中,“走失”无疑是最让家属揪心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约60%的认知障碍患者有过走失经历。
9月14日凌晨,汉江路派出所接群众报警称,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七旬老人走失近15小时。民警通过视频追踪和路面排查,最终在三峡路隧道内找到已体力不支的老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人走失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的老人,成为这一问题的高危群体。
市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丁立介绍,一般情况下,当有认知障碍疾病的患者在自家小区周围找不到回家的路时,已是中度阿尔兹海默病。
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记忆衰退、空间定向能力丧失,在熟悉环境中也可能迷路,尤其在清晨、傍晚等家属忙碌时段,或患者情绪波动时,走失风险显著升高。专家表示,预防走失不能只靠“看紧”,要构建“家庭+科技+社会”的三重防护体系。
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蔡莉莉说,患者家属可以在家中抽屉、衣柜等贴上清晰标签,在门口放置老人熟悉的物品,减少老人因环境陌生而导致的走失,同时制作包含老人姓名、家属联系方式以及疾病信息应急卡,贴身放在老人身边,减少老人走失风险。
另外,科技手段也为防走失提供助力。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适合认知障碍老人的定位设备种类丰富。丁立介绍,电话手表不仅有定位功能,还有电子围栏功能,一旦患者活动范围超出电子围栏范围后,患者家属的手机就会弹框提醒老人有走失的风险,此时家属可及早寻找患者。
编辑:陈琦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