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在全力保水护水的同时,做足“水文章”,舞活“水经济”,将“一泓清水”转化成“致富活水”,水业态规模不断壮大、水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水经济质效不断蝶变,实现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2025京堰研学“暑期第一课”,来自北京的百名学生在十堰市丹江口,直观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国好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徐世球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的水,绝大部分是Ⅰ类水质,是可以直接喝的水。
依托290亿立方米“可以直接喝的水”,十堰市大力发展起了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今年上半年丹江口市武当山水饮料有限公司产值突破4亿元,全年有望完成年产值10亿元。同样,富锶山泉、润京水业、沃思饮品等本土水企也都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
丹江口武当山水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鹏表示,正是拥有一库好水的优质资源和南水北调的响亮品牌,企业才有非常强的信心和好的发展形势。
“一库好水”还引来国内知名水企。2024年农夫山泉十堰工厂完成产值70亿元,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分公司实现产值22亿元。进入2025年,华润怡宝、燕京啤酒、牵手饮料等加快了在十堰建厂布局的步伐。燕京啤酒丹江口产业园一期项目生产副经理薛松表示,丹江口优质的水资源将为公司生产高品质啤酒提供天然优势。
据统计,“堰造饮品”年产值已达400亿元,进入集群式发展的快车道。
渔业同样是十堰舞活水经济的重要一环。自退网禁捕以来,十堰围绕“好水好鱼、优质优价、高产高效”目标,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国家级生态养殖基地。
通过“引水上岸+高标准建设”,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态流道养殖等新模式得到全面推广,翘嘴鲌、鳜鱼、鲈鱼、鲟鱼等名优鱼种在陆地实现规模驯养。在郧阳区,一个集鲟鱼养殖、加工、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渔业项目配备了192个标准化鱼池。每池直径16米、深2.28米,可投放300至400尾鲟鱼。在郧西县,数智渔场的物联网技术给渔业养殖带来了全新变化。十堰市郧西县箭流铺数智渔场技术员苏新添介绍,通过数字平台,在国内任何地方,他都能随时随地监测到渔场状况。
棚上发电,棚下养鱼。这家渔场还建设了1400千瓦的光伏大棚,每日可发电7000度。目前,十堰市设施渔业年产量达到5.8万吨,年产值突破20亿元,规模达到204万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一,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25倍多,走出了一条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山区渔业道路。
活用善用加巧用,一泓清水不仅为十堰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而且也为赋能新兴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500米的武当云谷,是湖北省首个以自然水冷代替电力为机房制冷的大数据中心。丹江口深层库水常年保持在8℃至12℃。引水入园,对机房设备冷却降温,全程不耗水、不产污,相比传统降温方式,1万台机架每年减少电力能耗8000万度。
武当云谷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经理张鹏介绍,实现数据中心节能降耗超20%,同时保障公司的PUE值在1.2,获得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称号。
依托丰富的水系资源,未来,十堰这个全省第二大水电基地,在抢占存储算力市场、发展水冷数字产业方面大有可为。
(全媒体记者 杨智 吴德成 吕行 周鑫)
编辑:李亚光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