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动 咸安实践】咸安:“小田并大田”蹚出“碎地生金”新路子

时间:2025-07-16 19:07 来源:云上咸安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云上咸安报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产业振兴,关键是要盘活乡村“沉睡”的资源。近年来,咸安区聚焦农村土地碎片化、农业生产效益低等问题,推行“小田并大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成“并田”改造1.34万亩,有序引导土地流转,让“碎地”连成片、“闲田”变热土,真正使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

b2ef7159a4e5b4fd39297518ea28cd04

尊重农民意愿,解开“小田枷锁”

盛夏时节,走进咸安区汀泗桥镇聂家村,田野间连片成方的农田与纵横相通的沟渠、道路相映成趣,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铺展眼前。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和集体经济强村,几年前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万元。

聂家村有15个村民组、277户村民,在1680亩耕地中,“巴掌田”“皮带田”占了大半。“以前家家户户的地东一块西一块,大型农机进不去,种地费时又费力。”村党总支书记邓继承返乡时,这片零散的土地成了他的“心病”。因分散经营效益低下,不少耕地渐渐抛荒,“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要壮大集体经济、带富村民,必须盘活这块‘家底’。”

2017年,恰逢咸安区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邓继承带着村干部一头扎进这项工作。他们跑遍15个村民小组,开了20多场屋场会,把政策掰开揉碎讲给村民听:“小田并成大田,农机才能‘活’起来;集中流转还能稳拿收益。”

改革的难点,在于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聂家村始终坚守三条原则:尊重群众意愿、确保集体收入增长、不减少农户收益。村里的养牛大户罗清最初就是犹豫的村民之一。他家原来有8亩地,分散在三四块田里,政策刚推行时,他心里直打鼓:“土地流转出去,一签就是好些年,自己没田种了,这算怎么回事……”

村干部一次次上门讲解,结合他养牛的实际需求算细账。当自家零碎的小田真的并入大田后,罗清切实感受到了变化:过去地块小,不仅管理麻烦——邻居打药可能飘过来影响自家作物,收割时间也难协调,下田更是一脚深一脚浅的泥泞;如今田成方、路成网,喂牛都方便多了。他在村里预留的自种区种上高粱、玉米,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

8f8c310c9cf76727b176a0ced36e61a9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面对村民的多样顾虑,村干部总能找到破解的办法:有村民担心田块重整后地力下降,就一笔笔算经济账,用实打实的收益预期增强信心;有村民忧虑流转后收益缩水,便详解土地政策,承诺按原有面积分红,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还有村民眷恋土地不愿流转,村里便专门划出一片自种区,满足他们自耕自种的需求。

“嘴皮子磨破了,腿肚子跑细了,但看到村民们点头认可,再累也值。”邓继承说。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聂家村顺利完成土地确权登记。

结合土地整治,优化“大田布局”

聂家村坚持“先流转再整治、边流转边整治”,同步推进撂荒地治理、耕地“非粮化”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小田并大田”筑牢基础。在这里,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田园生态改善同步推进——通过集中流转打破田块壁垒,让零碎、荒废的土地重焕生机。

d7024ce8d79c816f24d7f251df18cb35

聂家村1600余亩“小田并大田”工程,由咸安经发集团子公司咸宁中天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投资2700余万元建设,从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田块整治、地力提升、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生态防护等一系列工程。“我们平整了田埂、修通了沟渠、拓宽了道路,让1600多亩耕地实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项目经理陈普介绍,如今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机械化种植、收割再也不是难题。

78577f4bd7ecddd841a84f841d3296b2

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咸安区还以科技为翼,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配套建设智能灌溉系统和土壤监测设施,为精准农业铺路。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等措施,让耕地更“肥沃”——预计水稻等主要作物亩产可提高15%以上。

不强迫流转,不与村民“抢饭碗”

72岁的邓仁星是村里的种地老手,过去守着6亩多地,却被分成5块零散田块,大型农机根本进不去,收水稻全靠镰刀割,辛辛苦苦忙半个月,也只够勉强糊口。“小田并大田”政策一出台,他第一个签字赞成,还主动帮弟弟做通了思想工作。

如今,邓仁星选择把土地流转出去,6亩地连成片后,不仅能拿到稳定租金,还看着田地被统一规划种植,心里踏实极了。“田连片了,机器开进来,耕种收割效率高得很!河道也拉直修整了,环境变美了,这真是造福子孙的好事!”他望着连片的田地感慨道。

同样是种地“老把式”,村民程威的选择却不同。过去180亩地零散分布,干活时东奔西跑,费时又费力;如今土地连成片,他索性承包下490亩地,搞起了规模化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操作,又快又省油,操作方便多了,能种的地也多了,效益噌噌往上涨,比以前省心太多!”程威算起账来,眼里满是干劲。

土地连片后,村里277户村民各得其所:有人把地流转出去,每年拿固定流转费;不少人留在田里帮合作社种高粱、管作物,一个月多挣2000多元,“一份地两份收入”成了常态。

“我们坚决不与村民‘抢饭碗’。”邓继承说,村里不仅预留了自种区,更在土地流转中保障村民“随进随出”——无论选择把地流转给合作社还是种植大户,村里都全力支持。

聂家村的实践并非孤例。咸安区同步在汀泗桥镇长寿村,大幕乡金鸡山村、泉山口村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目前,该区1.34万亩的“小田并大田”耕地质量提升建设项目已经全部竣工,并开始种植农作物。这一重点农业项目的建成,系统性地解决了耕地碎片化、基础设施薄弱等长期困扰,为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项目区已成功吸引多家农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入驻,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聂家村等四个试点村以“小田并大田”为钥匙,成功打开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大门,实现了“碎地生金”、农民增收、村貌焕新。为咸安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蹚出了新路、积累了经验。

编辑:李肖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