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好人秦光贵:为村民理发40年,用坏20余把推子

时间:2025-05-09 14:03 来源:十堰晚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原标题:十堰正能量 | 为村民理发40年,用坏20余把推子 秦光贵: “义务为乡亲们做事,我很高兴”

1746752649766

秦光贵正在为老人义务理发。

5月6日,郧阳区南化塘镇观沟村村委会大院里,电动推子的嗡鸣声划破山间宁静。65岁的秦光贵手持推子,正为82岁的独居老人魏光华修剪须发。40年来,秦光贵坚持为村民义务理发,20余把用坏的推子、7万余公里的跋涉足迹、2.8万人次的服务记录,串联起这位退伍老兵与450余位乡邻的特殊情谊。

从青丝到华发,他为村民解决“头等大事”

当日清晨,满脸胡茬的魏光华慢悠悠地走进观沟村村委会大院。

“您来了!”秦光贵立即从办公室搬出一把椅子,扶魏光华坐下,随后拿出理发工具忙碌起来。几分钟后,老人杂乱的头发和浓密的胡须被清理干净。村委会妇女主任董祥荣见状,端来一盆水,伸手试了试水温,然后将水盆放在另一把椅子旁。

“来搭把手,顺便给老人洗洗头!”秦光贵边说边为老人洗头,董祥荣也在旁边帮忙。经过一番清洗,老人原本有些发黑的头皮“亮堂”不少。“这次快多了,上次洗了近半小时。”秦光贵说。

据了解,魏光华年轻时,妻子离家出走,音信全无。两个女儿出嫁后,他一直独居。上个月老人来村委会理发时,秦光贵发现其头皮污垢较多,在董祥荣协助下为他洗头,换了好几盆水才洗干净。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理发不洗头,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就多提供些服务。”秦光贵表示,通过自己的付出为老人们带来幸福时刻,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慰藉。

这样的慰藉,秦光贵已“享受”了40年,岁月也将他从年富力强的青年变成了满头华发的老人。尽管他的身份从电工、村治保主任、村委会副主任,一路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但义务理发的善举从未间断。也正因这份坚守,他获评2024年第四季度“湖北好人”。

1746752781985

秦光贵经常骑着摩托车,上门为村民理发。

村民出行不便,他将理发店搬到“家门口”

40年来,秦光贵累计义务理发2.8万余人次,总行程超7万公里,将理发这件小事做成了一生坚守的“大事”。如今,这一善举已成为观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品牌。而他,正是那道亮眼的“志愿红”。

“我们村离集镇较远,不少村民半年都舍不得去理一次发。我正好有这手艺,就想着为大家做点事。”1960年出生的秦光贵,少年时便学会理发技艺。他18岁入伍,在部队是理发员。1985年,他回到观沟村。该村是南化塘镇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山村,距镇中心20余公里,村里没有理发店,通村客车每天仅一趟。村民若要理发,需清晨坐车去集镇,下午才能返程,理发加乘车的费用至少20元,这对当时的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腿脚不便的人而言更是一种奢望。于是,秦光贵拿出从部队带回的几把手动推子,在家门口为村民义务理发。

“五组的董安详因病常年卧床,需要妻子贴身照顾,无法出门,我得上门为他理发。”秦光贵说。观沟村辖内山路崎岖,村民居住分散,附近村民可到秦光贵家理发,住得远或行动不便则需他上门服务,最远的地方要走几公里山路。

2008年,秦光贵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工作愈发繁忙,但他的包里始终装着理发用的梳子、推子和剪刀。村民们曾说:“哪怕您收个三五块钱,我们都没意见。”秦光贵却坚持道:“大家挣钱都不容易,我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会理发,能发挥专长为乡亲们服务,我很高兴。”后来,他购置一辆摩托车用来代步,车把上总挂着装有理发工具的袋子,工作之余随时为有需要的村民理发。

2021年,在秦光贵提议下,村委会专门腾出一间房屋,挂上“义务理发室”牌子。起初,秦光贵于每月2日、12日、22日定期为村民集中理发。后来,因秦光贵每日都在村委会办公,便改为随时为村民服务。

1746752800524

秦光贵帮老伴卜昌荣穿袜子。

妻子卧病在床,他依然不舍丢弃“老手艺”

鲜为人知的是,秦光贵不仅右眼失明,还需照料偏瘫的妻子。但无论面临多少困难,他始终乐观面对生活。

记者初次见到秦光贵时,他左右不对称的眼睛格外引人注目——右眼眶内没有眼球。面对记者的疑问,秦光贵坦言:“我的右眼于1988年开始模糊,两年后完全失明。”

“这会影响您理发吗?”记者不禁问道。“几十年的手艺了,至今没理出过‘失败作品’。”秦光贵笑着回答。

2018年,秦光贵的妻子卜昌荣因中风偏瘫,刚出院时连话都说不出,生活起居全靠他照料。大儿子建议老两口搬到郧阳区城关镇居住,那里医疗条件更好,生活也更便利。但秦光贵放不下手中的理发剪,更舍不得村里450余位乡亲。而妻子也以“进城生活不习惯”为由,默默支持丈夫留在村里行善。

当日上午11时许,秦光贵骑着摩托车回家,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妻子,小心地扶她起床。从他熟练帮妻子穿袜子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照顾人的“行家”。

“这几年我几乎没出过村,一日三餐都由我操持。每天早上出门前,我会把她常用的物品放在床边,鞋子也放在便于她拿取的凳子上。”秦光贵扶着妻子坐到堂屋沙发上,顺手拿起一张报纸,陪她一起阅读。“她文化程度比我高,年轻时当了20余年村干部。”秦光贵笑着介绍。

“老秦把你照顾得怎么样啊?”面对记者提问,卜昌荣微笑不语。在秦光贵“我对你好不好”的提示下,她笑着答了一个字:“好!”

正说着话,秦光贵的电话响了,三组肖家沟村民希望他近期能去一趟。“那里有10余位老人,每次去至少得带3把电动推子,还得备一把手动的。”秦光贵说,40年来,他已用坏20余把推子,但始终确保有3把可用,一旦损坏就立即买新的。(记者 赵清 通讯员 柯瑞)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