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林立的项目工地、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感知民情的信访窗口……一支年轻干部队伍扎根一线,在实干中淬炼本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近期,当阳市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选派一批干部分别到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信访岗位三个一线领域实践锻炼,将干部培养主阵地前移至发展最前沿,探索一条“战场选将、火线砺兵”的干部成长路径。
从“案头青涩”到“攻坚尖兵”
工地课堂
在湖北徽阳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现场,挂职干部代凯文手持进度表,仰头核验着30米高钢构厂房的施工节点。五个月前,这位市政府办公室的“笔杆子”初到工地时,连施工图纸都看不太懂。如今,他已协调解决供电配套、施工许可等难题20余项,推动桩基工程提前完工。“规划图变成实景图,黄土坡崛起产业园,这比任何理论课都震撼。”代凯文抚摸着阳光下发热的钢构件,言语中透着自豪。
湖北徽阳新材料项目各大单体项目同步加速推进建设,确保9月30日机械竣工和年底投产目标。 (记者尤蔓 摄)
攻坚故事在建设一线不断上演。去年寒冬,项目因铁路运力受限影响施工,服务专班星夜协调发改、交通等部门,72小时内开辟了“绿色通道”。徽阳公司董事长许进冲感慨:“干部带着政策来、奔着问题去,项目跑出了加速度。”如今,项目指挥部墙上的93项任务清单已勾选过半,年底一期工程有望顺利投产,将助力宜昌成为全球最大精制磷酸生产基地。
当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栾昕介绍,目前全市像代凯文这样被选派到重点项目的干部还有40余名,他们分布在17个重大项目一线。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队伍,在项目一线实行“早班会+夜巡查”工作制,通过“清单化交办、节点化推进、闭环化管理”,推动项目建设周期有效缩短。
在华强化工转型升级一体化项目指挥部,挂职干部李侃的记事本密密麻麻记录着45次“跑腿”、15场协调会的足迹。
正是这样的钉钉子精神,让企业年产40万吨电子级过氧化氢项目提前3个月开工。
在“矛盾窝”里练就“铁肩膀”
民声考场
“您家的土地流转补偿款已到账,这是银行流水单。”信访干部刘玉琦将单据递给来访群众时,对方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两个多月前,这位“90后”干部初到信访局,面对情绪激动的群众常手足无措。如今,她既能用政策法规“解扣子”,更善用乡音土话“暖人心”,经手的上访化解率达90%。“群众捧着一颗心来,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寒心而归。”信访窗口成为锤炼群众工作能力的“练兵场”。27名年轻干部坚持“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句问候、一张椅子、一杯热茶”标准接待来访群众,推动提升积案化解率、降低越级访频次。
▲方梓轩 摄
淬火成钢的蜕变,在千蓝湖生态庄园项目现场得到生动印证。去年底,这个投资5.8亿元的项目因用地手续卡壳,开工日期一延再延。两河镇干部何花驻点后,白天跑部门协调,晚上研读政策法规,两个月内解决林权过户、土地流转等难题,推动项目如期开工。“每个‘硬骨头’都是成长的阶梯。”如今已提拔走上新领导岗位的何花坦言,从政策“小白”到企业“活字典”,百余个日夜攻坚让她脱胎换骨。“驻企经历让我读懂两个词:‘实干’与‘担当’。我们要做企业发展的‘及时雨’,更要守住政策底线。”她说出年轻干部的集体心声。
“干部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贴地行走”,当阳市委书记李兴兵表示。“三个一批”实践锻炼既是干部成长的“磨刀石”,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催化剂”。数据显示,选派干部累计解决企业难题156个,推动项目提前开工6个,群众信访满意率达到92.1%。一支懂政策、善攻坚、会服务的复合型干部队伍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正在紧张施工的湖北徽阳新材料项目一期工程。(记者张锴 摄)
暮色中的徽阳新材料项目工地灯火通明,焊花如星雨洒落。代凯文走在夜巡的路上,内心升起澎湃动力:“干部成长没有捷径,只有把根扎进泥土,才能读懂大地的心跳。”(记者张锴,通讯员李莉、张育莲、李伟)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