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白孟尧)竹溪县城东门小吃一条街,“五一”正式开街,满街飘香,满城好戏。到底哪种小吃最好吃?竹溪餐饮行业协会联手十堰市餐饮业协会,举行“我最喜爱的竹溪小吃”评选活动。本次评选分线上评选和现场评选两个环节,评选出竹溪十大名小吃,以及竹溪最佳传统小吃、最佳创新小吃、最具人气小吃各一名。其中,现场评比,将送出万张小吃优惠券,让你一次吃个够。
1.竹溪蛋炒饭
也叫炒花饭、蹦蹦饭。用猪油炒,大火翻炒至饭粒儿啪啪作响往起跳,外焦里嫩,嚼起来满口生香,加入腊肉粒、萝卜丝、青碗豆、酸菜等做成不同口味,再配上红辣椒、酸菜苿、酸大蒜、腐乳等开胃碟和一杯清茶,一盘成宴。
2.泓星月饼
苏式老月饼做法,以小麦精粉和高山核桃仁、芝麻、花生、杏仁等为原料,经揉、擀、包、烤等复杂工艺做成。主要有五仁味、核桃味、芝麻味、椰蓉味、百果味几大类。饼皮层层薄如蝉翼,一口咬下去酥到掉渣,满是小时候的味道。
3.锅巴
锅巴是大铁锅煮饭、蒸饭的特有产物,勤劳智慧的竹溪人把锅巴再进行二次复杂加工,借助现代工艺技术,做出丰富多彩的特色美味。竹溪郧香锅巴,是将玉米面锅巴做成甜、咸、辣、香等不同味道,切块包装成休闲食品。
4.麻糖
用红薯糖与小米、果仁等一起做成的各式糕点,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与工艺。既是孩子们难得的零食,也是用来待客、赠送亲友的上好美食。竹溪冯妮麻糖对这一古老的工艺与习俗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做出了现代休闲食品风格。
5.包花儿糖
竹溪有个谚语:“三月三儿,炒包花儿。”三月三临近清明节,传说逝去的先祖的魂魄要回来看望后人。家里炒包花儿发出一片响声,既向先祖反映家里烟火旺盛,驱邪避邪,还是孩子们的好零食。包谷花儿用红薯糖拌匀捏成团,还可加入少量炸红薯干、熟芝麻等,入口嚼起来嘎嘣脆响,又香、又甜、又脆,必须得牙好。
6.芝麻饼
竹溪芝麻饼是传统美食,风味做法多样,精面粉加少量蜂蜜揉好醒发,再加酥油、菜籽油揉搓,做成饼粘上芝麻,放入专用的炭火炉子中烤熟即可。当地人常用芝麻饼做干粮、送亲友。最有名的竹溪蒋家堰黄土岭陈氏芝麻饼,已有300多年历史。技艺代代相传,传媳不传女。主要特点一是非常酥脆,咬时要轻,稍一用力咬整个饼子都碎了。二是保存时间长,没加任何防腐剂。
7.糖酥饼
民间流传很广的经典传统小吃,用精面粉经揉面、包酥、三揉三醒做成皮,蜂蜜、香油加炒熟的面粉做成糖馅。饼皮包住糖馅做成饼,外层粘上芝麻,放进炉子烤熟。咬一口酥饼,掉一地碎屑,留得满口甜。
8.碗儿糕
碗儿糕是竹溪的特色小吃,以蒋家堰镇的最为有名,经久不衰。将大米浸泡后磨成浆,取小部分煎炒至六成熟,与没炒的米浆一起拌匀放置发酵一天左右,再用碗盛装放入蒸笼蒸熟。刚出笼的碗儿糕,要用薄竹片轻轻一旋,一个完整的碗形米糕便呈现在眼前,色泽雪白,蓬松如棉,味甜不腻,带轻微米酒香,易于消化。
9.米花儿
米花儿也叫豆米儿,必须在冬季制作。将糯米淘洗蒸熟,竹笸摊晒凉干。有时还用各色菜汁染色,做出五彩花样。吃时,油炸至微黄,然后开水冲泡加糖即可食用,入口香脆甜糯,易于消化。还可将炸好的米花儿加适应红薯糖压紧切块做成米花糖。
10.格格儿
竹溪格格儿是以洋芋块打底的小笼粉蒸排骨或肥肠。街头巷尾的早餐店门口支起大铁锅,高高摞起的蒸格,很是壮观。尤其是冬季,格格儿浓浓的香味伴着腾腾的蒸汽,弥漫着整条街。在竹溪请客过早吃格格儿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一碗酢浆面,加一个格格儿,有荤有素,有干有稀,甚至还可喝上二两早酒,满是秦巴山小城生活的滋润。
11.懒豆腐
豆腐本应做菜吃的,但竹溪的懒豆腐是豆腐不煎、不炒,而是大块豆腐与大米加卤水煮成稀饭,看上去像是图简单、就懒事,所以叫懒豆腐。过去缺吃少穿,豆腐是个好东西,营养丰富,懒豆腐是待客的好饭。吃懒豆腐必须得配芫荽辣椒,既开胃还能冲淡卤水味道。
12.甜浆子
甜浆子就是碎黄豆、豆浆与大米一起煮成的稀饭。做甜浆子有两个技术难点,一是黄豆不能磨的太碎,二是煮的过程需要不停地搅动,因为豆浆与大米一起形成粘稠的粥,水汽不易散发,水一开就会膨发四溢,而且很容易糊锅底。煮好的甜浆子看上去乳白粘稠,吃起来有大豆的甜香,所以叫甜浆子。它好吃、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养胃,非常适宜老人、小孩,是病人康复、妇女产后发奶的理想食物。
13.合渣
合渣就是黄豆磨碎与青菜叶一起煮成的粥。竹溪地处秦巴山区,过去有个说法叫:“辣椒当盐,合渣过年,一条裤子穿它几十年。”意思是合渣也是好吃的。吃合渣一般不加油盐和佐料,原汁原味。也可根据喜好加不同佐料。
14.臭豆渣
也叫霉豆渣,必须在三九天做,把做豆腐剩下的豆渣炒熟捏成团,蘸上食盐、花掓面、干辣子面等辛香料,放在干净的稻草上置于室内遮光保温,自然发酵至长白毛,晾晒至半干后,再切成条状晒干。吃臭豆渣多为正月底至二月初,猪油煸炸葱姜蒜和干红椒,放入臭豆渣翻炒,添水烧开,再放入白菜苔汇成汤即可。臭豆渣汤清淡,有淡淡的豆香,属粗纤维食物,消食去腻。
15.炒米粉
炒米粉是各地常见的普通小吃,但经过竹溪人的“酸辣”味改造,立即变得与众不同起来。竹溪炒米粉有粗细之分,粗的是蒸面皮现切的,细的是米粉条。葱蒜入油锅爆香,放入绿豆芽或青菜叶翻炒,再加入米粉翻炒,撒盐、辣椒面儿、酸菜末儿、花椒面儿、老抽炒匀,就可出锅了。主料是米粉,灵魂是辣椒和酸菜。吃起来酸辣可口开胃,筯道细嫩爽滑,再来一杯豆浆,那是绝配。
16.水煎包
水煎包是将包子放入平底锅中,加水加油,连蒸带煎而成。取水蒸、油煎之妙,既有雪白与金黄的视觉冲击,又有软糯与酥脆的丰富口感,脆而不硬,香而不腻,把普通的包子做出特殊的味道。吃时配大蒜辣子和碱水米汤,堪称一绝。
17.锅盔馍
相传唐高宗李治征集数万兵马修建乾陵,锅灶不够,士兵们发明用头盔烙馍的方法。现在看来,应该是馍的形状像锅盔,所以叫锅盔馍。竹溪锅盔馍有用发面和生面两种做法。生面做的要薄一些,厚了不易熟,口感上紧实有嚼头,有淡淡的甜味。发面做的外脆内软,香喷喷的。竹溪人吃锅盔馍,喜好醮酱、腐乳,配上汤。
18.油层儿
油层儿是流传了数百年的竹溪传统小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这种粗糙之物几近消失,但仍然是竹溪人“过早”的不二之选。在三九天,将碗豆煮熟放置室外,日晒夜冻直到晾干,与面粉、鸡蛋拌匀,以模俱盛装入油锅炸至金黄。入口脆酥酥的,带点软糯,乡土味儿十足,尝一口充满了儿时的记忆。碗豆也可用萝卜丝、土豆丝等代替。
19.软饼子
软饼子是竹溪常见的早餐面食,用精面粉加鸡蛋、少许盐或葱花添水搅匀,倒入热油锅里摊成薄薄一层,然后小火慢煎而成。面粉要好,水量要适中,搅拌要彻底,饼摊的要又薄又匀,下锅火要大,煎时火要小,两面翻着煎。吃的时候,竹溪人喜欢用软饼卷酸辣土豆丝成筒状,一口咬一大截,或者醮辣椒吃。
20.浆粑馍
浆粑馍是非常有竹溪特色的小吃,用新鲜包谷粒儿磨碎去粗皮,加入少量面粉发酵,做成馍或饼状,下锅煎或蒸。过去农村常用新鲜桐梓树叶包着浆粑馍煎或蒸,刚出锅的浆粑馍有股淡淡的清香,色泽橙黄,嚼起来粗中带软,口感甜中带酸,是都市里难得一见的稀罕食品。
21.小笼包
竹溪小笼包用发面做成,小个皮薄馅多,主要有肉馅和素馅两大类。其灵魂是辣子汤,红辣椒面炸好,加少量淀粉、葱茉儿、芫荽、盐等和成,小笼包蘸辣子汤,再配上榨菜丝儿、稀饭,别有一番滋味。
22.魔芋豆腐
竹溪是中国魔芋之乡。魔芋是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丰富的植物,能阻碍人体对糖、脂、胆固醇的过量吸收,对肥胖症、心血管病、糖尿病、消化道癌、高胆固醇等疾病都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功效,还具有排毒养颜的功效,是肠道的清道夫。魔芋豆腐炒酸菜是典型的竹溪家常小炒。
23.红薯糖
过去,竹溪人过春节打年货有个习俗叫“打糖”,就是用红薯与麦芽熬成糖,这种糖冷却后坚硬似铁,需要用锤击棒敲才破碎,因此称为“打糖”。吃“打糖”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红薯糖既可直接食用,也是做麻糖的主料。
24.腐乳
腐乳,又称豆腐乳、霉豆腐等,是豆腐经微生物发酵二次加工的食品。竹溪腐乳属于红腐乳,块形整齐,厚薄均匀;表面呈自然的鲜红色或枣红色,切面为杏黄色或酱褐色,近乎半透明;质地松软细滑,香辣适口、滋味鲜美、余味绵长、具有特有的酱香。入口鲜美,回味悠长。竹溪腐乳的美味之中不知融合了多少代移民的思乡之情,现为中国地标产品。
25.魔芋面
在面粉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魔芋精粉加工而成的面条,是面条中的精品。煮熟的魔芋面洁白,不易糊汤,入口细腻。魔芋本身含有70%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保健和减肥的作用。
26.魔芋毛肚
魔芋休闲食品,开袋即食,有咸、甜、麻辣等不同风味,深受现代人喜爱。
27.豆腐干
竹溪豆腐干有五香豆干和熏豆腐干两大类,是当地常见的地方特产,熏豆腐干炒腊肉、五香豆腐干炒青椒、豆腐干焖鸡子是常见的竹溪家常小炒。
28.面面饭。
用玉米面蒸成的饭。竹溪山多田少,过去玉米是主粮,也是粗粮,现在面面饭是特色风味。
29.红薯干
红薯蒸熟切块晒干。可直接食用,也可油炸、干炒、做麻糖。
30.鸡汤米线
鸡汤米线。新近开发出来的竹溪特色小吃。山鸡、菌菇熬出金黄醇厚、香气四溢的鸡汤基底,配上竹溪贡米做成的米线,口感软糯顺滑、米香浓郁,加入清淡、麻辣等不同风味馅料,滋补养生,鲜香美味。
编辑:张正山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