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李美眉 左宇淞)春日正浓,鄂西北群山深处传来捷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重大项目——由中国水电五局承建的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输水主隧洞掘进突破4000米大关!
这一节点的突破,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更是数百名建设者用智慧、汗水与坚守书写的水利史诗。在这条“地下长龙”的延伸轨迹中,人的拼搏精神、“质量”的匠心追求与“安全”的底线思维交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时代壮歌。
党建引领,激发建设活力
自工程开工以来,水电五局引江补汉出口段工程项目部便将党建工作融入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设立党员责任区,让党旗在施工一线高高飘扬。
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艰巨施工任务时,党员干部刘军国冲锋在前,带头攻坚克难。在隧洞穿越刘家沟主断裂带的关键时期,他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与技术人员一同研究制定施工方案,隧洞里极其闷热,汗水早湿透了他的衣服,他总是大手一挥,袖子一挽便继续投入到工作之中。“党员就得挑头干活,我们身上有属于党员的责任。”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激发了全体建设者的工作热情和斗志。
在党建引领下,引江补汉项目部创造出“零事故、零污染、零投诉”的优异成绩,完成输水主隧洞挖掘突破4000米大关,为项目部高质量履约提供了保障。
质量为本,提升混凝土品质
混凝土作为隧洞衬砌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隧洞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为确保混凝土质量,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项目部从原材料把控、配合比设计、生产运输到浇筑振捣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原材料选择上,项目部对每一批进场的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剂等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其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源头上保障原材料质量。
在配合比设计方面,项目部依托专业试验室,结合工程实际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通过优化配合比,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耐久性和抗渗性,确保其能够满足隧洞衬砌的高强度要求。
在混凝土生产运输过程中,项目部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搅拌设备和运输车辆,严格控制搅拌时间、运输距离和坍落度损失。同时,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每一方混凝土都能达到设计标准。
在混凝土浇筑振捣环节,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作业。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法,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同时,加强对浇筑过程的旁站监督,及时解决浇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
近期,引江补汉项目还贯彻落实“质量强国”战略,开展了“党建引领、‘砼’心聚力、匠心筑基混凝土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此次行动从党员先行、技术攻关、工艺优化、精细管理等方面开展,助力引江补汉隧洞挖掘突破4000米大关。
安全至上,筑牢施工防线
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隧洞施工地质条件复杂,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等地质风险高。为确保施工安全,项目部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同时,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术。
安全文化的浸润比技术防护更加深入人心。每日班前会上,“安全顺口溜”取代了枯燥的制度宣贯;每个安全标示牌都呈现在显眼位置,处处提醒着工人们。当问到为何能做到“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专注安全工作时,安全总监刘铁展示手机里保存的大合照:“这些笑脸提醒我,每个生命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在安全风险管控方面,引江补汉项目部采用先进的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对隧洞施工前方的地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判安全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源,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做到风险可控。同时,每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项目部还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通过演练,确保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是凭借着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隧洞施工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4000米,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这条穿越秦岭余脉的地下长河,不仅将长江清流送往汉江,更流淌着新时代建设者对山河的深情、对使命的忠诚。在质量与速度的平衡中,在安全与效率的博弈间,他们用实干诠释:每一项超级工程,都是无数普通人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见证。
群山静默,隧洞无言。但每向前掘进一米,都在诉说一个真理——最坚固的工程,永远是由人心浇筑的丰碑。
编辑:李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