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十堰市文明办开展“十堰好人”学习宣传活动。近日,市文明办通过逐级推荐、征求意见、综合评审等,公示2025年一季度“十堰好人”候选人名单。
此次共有15人入选2025年一季度“十堰好人”公示名单,其中助人为乐类6人,见义勇为类1人,敬业奉献类4人,孝老爱亲类4人,名单如下:
助人为乐:卜炎炎、刘洪军、杨冬娥、姜圣玉、章培斌、舒登柱
见义勇为:袁昌文
敬业奉献:王丽、杨敏、黄天奎、熊屹
孝老爱亲:李冬梅、张宗兵、陈必虎、邵艳
根据“十堰好人”宣传推选活动安排,定于4月2日至4月8日对候选人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广大干部群众有关意见、建议,请以书面、电话或网络形式,署真实姓名向市委宣传部文明创建科反映。地址:十堰市行政中心A栋7035室,电话:0719—8107905,邮箱:syswxcbwmcjk@163.com。
事迹简介
助人为乐
卜炎炎
2018年,卜炎炎目睹了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生活拮据的困境,牵头成立了“小水滴”志愿服务队,为多地留守儿童捐赠了价值超5万元的物资,开展了60余场活动,让200余名儿童从中受益。此后,他带领志愿服务队成员走进社区、福利院等地,在传统节日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送去物资,传递温暖,足迹遍布郧阳区20余个村镇。在他的带动下,“小水滴”志愿服务队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百余人。10余年间,团队累计开展活动400余场,帮扶困难群众超千人,卜炎炎个人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超1500小时,帮扶困难群体300余人次。从关爱留守儿童,到照顾孤寡老人、残障人士,他用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刘洪军
刘洪军30余年来专注于拍摄野生鸟类,记录生态保护第一手资料。他拍摄了260多种珍贵鸟类,30万张图片,为中国鸟类记录中心提供了重要资料,将十堰市野生鸟类种类扩充至369种。他多次拍摄到火烈鸟、朱鹮、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填补了湖北省鸟类记录空白,也见证了十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他还是一位护鸟者,常在野外救助受伤鸟类,拆除诱捕网,清理毒麦粒,制止非法捕鸟行为。作为生态道德教育老师,他开发校本课程,组建观鸟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为十堰民间河长,他利用业余时间巡河护水,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推动整改,协助处理多起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提起公益诉讼促使相关部门治理库区垃圾污染,确保清水北送。
杨冬娥
杨冬娥是邻里公认的“活雷锋”。每天清晨,她都会拿着扫帚清扫家属院主路及周边。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她的坚持,让社区环境整洁,也温暖众人。社区残疾人群行动不便,买药购物困难。杨冬娥主动揽下跑腿代买任务,随身带着记满需求的小本子,每次都尽心尽力。对于小区里子女不在身边的90多岁高龄老人,杨冬娥化身“亲女儿”,每日看望,帮忙打扫、做饭、陪聊。一位92岁老人生活全靠她照料,每日准时上门,事无巨细,用行动诠释了邻里亲情。
姜圣玉
2013年以来,姜圣玉坚守在偏远乡村公交线路,往返于十堰城区建设大道与张湾区西沟乡岳竹村,累计行程60余万公里。他不仅是一名司机,更是村民的“免费代购”,代购物品从大到小,从农具到食品,他都会准时送到村民指定地点,遇到腿脚不便的老人,还会送货上门。2015年起,他主动帮助村民将新鲜果蔬带回城区销售,不收取任何费用,不赚差价,累计代销农产品11万余斤,助力村民增收。他还帮助村民办理老年乘车卡,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下车,慰问困难老人,多次归还乘客遗失物品,用点滴善举温暖村民。
章培斌
2021年7月,章培斌赴张湾区方滩乡文武沟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4年来,他扎根乡村,紧抓“产业+就业”富民举措,筹措资金360万元,发展油橄榄、油茶、小水果种植,2024年村产业收入突破20万元,32名村民就近务工增收。为解决交通问题,他经过多方协调,投资661.22万元完成通村公路提档升级,推动公交进村,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他争取资金9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库改扩建工程,建设居家养老中心,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把村民身边的75件“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获得当地政府和村民一致好评。
舒登柱
舒登柱的家门口是游客经东神道上武当山朝拜的必经之路。小时候,他常看到路人因口渴而讨水喝,奶奶便在路边放木桌、煮茶水,招呼路人歇脚。1989年,舒登柱分户居住后,决定传承这一传统,他买回保温桶、茶壶等,在门口摆起免费茶水摊。每天清晨,他都会烧好茶水,装满保温桶,方便路人饮用。舒登柱家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患病,儿女上学,但他从未因困难而中断送茶。36年来,他免费供应茶水80余万人次,用去茶叶1400多斤、中草药1200多斤,更换过5个方桌、5个保温桶。从“凉茶小哥”到“凉茶爷爷”,他坚守初心,感动了无数人。
见义勇为
袁昌文
2025年1月1日下午,郧西天河大道双鹤桥下有人落水呼救。探亲休假的袁昌文正好路过,听到呼救声,他一边快速向落水点跑去,一边拨打救援电话。冰冷的河水中一年轻女子在苦苦挣扎,袁昌文见状毫不犹豫一头扎进河里,女子的落水点离河岸有十多米远,河岸很陡,徒手无法攀爬上去,他只能强忍身体逐渐失温带来的不适,用尽全身力气牢牢托住女子头部,在冰冷河水中坚持将近半个小时,最终与众人合力将女子救起。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敢担当,充分彰显军人本色,被湖北日报等各大媒体宣传报道。
敬业奉献
王丽
2012年大学毕业后,王丽放弃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到竹溪县兵营镇中心学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兵营镇山大人稀,留守儿童占比超百分之八十,她坚持翻山越岭家访,哪怕穿越库区时常晕船呕吐,走山路脚底起泡渗血也从未间断。2018年调任城区学校后,她又主动申请重返乡村,身兼副校长、班主任、英语教师数职,带动学校教育质量跃居全县前列。12年来,她走访了1000多个留守学生家庭,行程超过1.5万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40余人次,照亮了留守儿童前行的路。
杨敏
2009年起,杨敏开始从事环卫工作,15年来,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她都一丝不苟地完成清扫任务。2019年,她的老伴身体出现问题,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但她依然坚持完成保洁工作,同时照顾老伴。杨敏不仅在日常工作中一丝不苟,面对紧急任务也总是冲锋在前。2024年7月15日,十堰遭遇暴雨,丹江口市城区街道被淹。洪水退去后,杨敏第一时间随队驰援丹江口,从下午1点开始一直奋战到凌晨,直至将街道泥浆清理干净。
黄天奎
2012年,黄天奎入职竹山邮政,他始终用心用情服务客户,尽心尽力服务企业。他不计得失,为东门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搬运近300公斤包裹,上下十几趟,汗流浃背几近虚脱;他一丝不苟,常年穿梭于城区10余个农特产品店,订单销量近300万元。为保持产品新鲜度,他全程争分夺秒,收件、打包、录入传输信息、发货。13年来,他累计送件7.5万件、收件120万件,服务群众20万人次,揽件里程达33万公里;没有一件漏投误投,没有一次用户申诉,他用专业、真诚、奉献展示了邮政快递人的时代风采。
熊屹
1996年,熊屹调入丹江口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从事水质监测工作。她深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完成西安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质监测工作琐碎繁重,她主动承担节假日值班和偏远地区采样任务,跑遍丹江口市57条干流支流和17个饮用水源点,从样品采集到数据分析,精益求精。在熊屹和团队的努力下,连续16年水质监测数据上报零失误,为流域水环境精准施治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为破解浪河水华难题,她和团队在浪河片区设置20个监测点,连续62天不间断工作,最终查清污染源,打破了困扰多年的水华“魔咒”。
孝老爱亲
李冬梅
李冬梅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20年,始终心怀孝心与仁爱,温暖着社区的每个角落。2024年冬天,婆婆住院的三个月里,她昼夜辗转于社区与病房,早晨处理居民事务,夜晚赶回医院,喂药擦身、按摩复健,将护理笔记记得比社区台账还细。在家里,她是凝聚亲情的“定盘星”,弟妹成家、侄辈入学她都用心操持,暴雨夜送积蓄帮助弟弟家孩子治病,连续半月往返接送。对社区老人,她同样关怀备至,照顾突发中风的张大爷,帮周婆婆补种秧苗。她还积极组织“银发课堂”“记忆味道”等活动,发起安装太阳能夜灯。她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践行着“孝老不是负担,而是生命应有温度”的人生信条。
张宗兵
2004年9月,张宗兵的妻子吴年敏因脑出血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此时两人的一双儿女尚年幼,家庭重担骤落在张宗兵一人肩头。从那时起,他清晨五点便开始忙碌,照顾妻子饮食起居、为其按摩,从未让妻子生过褥疮,还常逗她开心,推着她晒太阳。为了维持生计,他经营服务店常加班到深夜,即便自己生病也咬牙坚持。在张宗兵的言传身教下,女儿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现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秀规培生;儿子湖北工业大学毕业后,成为河南牧原集团业务骨干。张宗兵用21年的坚守与付出,守护了家庭,赢得乡邻尊敬。
陈必虎
2014年11月,陈必虎的妻子余红梅遭遇严重车祸,头部淤血、多器官受损,生存率仅5%,即使保住生命也极有可能成为植物人。面对120万高昂治疗费用和渺茫的治愈几率,他不离不弃,卖掉面馆凑钱,坚持救治妻子。在太和医院,余红梅经历四次脑部手术,多次生命垂危,陈必虎通过自学护理知识,帮助妻子吸痰、按摩、康复训练。2015年,余红梅逐渐恢复自主意识,从鼻饲进食到自主进食,从卧床不起到能够独立行走,陈必虎用10年的坚守创造了奇迹。期间,他白天照顾妻子和孩子,晚上外出打工,从未放弃。社区和亲戚也纷纷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如今,余红梅已能在家做饭、拖地,一家人相互扶持,生活越来越好。
邵艳
2003年,邵艳的公公因意外瘫痪,婆婆查出帕金森综合征并导致瘫痪,邵艳毅然挑起照顾二老的重担。她每天凌晨五点起床,为老人穿衣、洗脸、做饭,预留好中午的饭菜后,再赶往县城工作,晚上回家照顾老人和儿子。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已88岁、婆婆75岁,身体依然健康,儿子也在她精心培养下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并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这位49岁的农家妇女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三代同堂的屋檐,在平凡岁月中浇灌出感人至深的道德之花。
编辑: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