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罗新军 通讯员 常斌 刘彦)近年来,十堰市大力实施中医药强市发展战略,将中药材产业列入全市六大产业链,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中药材产业快速实现集群化、品牌化发展。2024年,我市成功举办中国中药协会四届十三次理事会暨首届十堰中药产业发展大会,全年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14亿元。
统筹谋划,下好产业发展“先手棋”。一是高位部署推动。市委先后十余次专题研究中药材产业,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中药材产业链“链长”,定期研究产业链建设重点工作。卫健、农业、发改等部门结合职责职能,统筹推进中药材产业项目规划、品牌建设、种苗繁育等工作。二是强化政策牵引。先后出台《十堰市突破性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十四五”期间市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5千万元支持中药材产业链建设,先后为494家农业经营主体争取“中药材贷”4.2亿元。三是完善组织体系。成立市中药材产业协会,加强与深圳等地产业协会沟通合作。成立武当山黄精产业协会、竹溪县黄连产业联合体等组织,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市现有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93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694家。
精准发力,按下产业发展“快捷键”。一是药材种植规模化。按照“区域布局、集中连片”原则,大力发展连翘、黄精、苍术、虎杖等“武当药谷”主导品种。目前“郧西县黄姜种植”“房县北柴胡种植”已纳入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024年,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达56.3万亩,产量达16万吨。湖北盘龙国瑞药业黄连基地有望成首个符合新版GAP标准的中药材基地。二是良种繁育标准化。依托药企分品种建设良繁基地,实施提纯复壮、组培快繁,制订32项市级地方标准和15项省级地方标准,促进种子种苗专业化、现代化生产,提升优质种源供应能力。全市已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8个、面积3009亩,年可产中药材种子种苗7689万株。湖北天城中药材有限公司的独活基地荣膺“2024年中药材品牌示范基地”。三是精深加工集约化。实施种质资源、种植技术、采摘回收、精深加工、品牌管理“五统一”模式,实现中药材集约化生产,如综合开发的黄精茶、木瓜酵素等药食同源产品,实现中药材综合利用。依托“四大医疗”集团,专项研究挖掘具有武当特色的经方、验方、秘方155种,开发形成自制制剂在院内规模使用。
创新驱动,激发产业发展“新引擎”。一是强化项目拉动。积极争取国家、省中药材、生物医药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落地十堰。2024年,全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签约项目40个,开工项目23个,投资30亿元的玖博中药饮片生产项目、投资37亿元的郧西中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等一批项目正加快建设。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与黄璐琦院士共建“科技小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共建“武当中医药大健康研究院”,组建湖北省鄂西北环境与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目前,全市已培育中药材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中药材领域科技平台9家。三是强化品牌创建。聚焦“武当七味”等地方特色品种,不断擦亮武当特色药材品牌。“郧西杜仲”“房县虎杖”等11个品种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连、苍术、黄精入选湖北省“十大楚药”,“竹溪黄连”以综合评分第一的成绩荣登中国生态中药材品牌榜首,全国仅8个品牌上榜。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扩大武当特色中药材种植规模,加强中药龙头企业培育,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贡献十堰力量。
编辑:刘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