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姚峰 金勤)“我们成立有小水滴志愿者,每星期清理两次,星期二和星期四,保证江边没有白色垃圾。”在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现通水十周年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有着“坝上第一村”之称的丹江口市蔡湾村时,蔡湾村支部书记朱孔兵正带领小水滴志愿者们检查库边、江面情况。“总书记的回信让大家深受鼓舞,我们要继续守护好这一泓清水。”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纯调水区,也是一座全国文明城市。今年以来,十堰市创新文明创建工作,以境内23个河流流域为单元,在全国率先探索“文明河流”建设,统筹推进五大文明创建活动,开辟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共建共融的新通道,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破壁突围、转型发展,努力建成“水清、岸净、景美、人和”的“文明河流”。
守水护水建文明河流
12月10日,房县军店镇中村村“文明河流”志愿服务宣传队,沿着该村白鹤湾一边仔细检查河道、河面情况,一边发放河道环境保护宣传单。该村组建5支专兼结合、协调联动、功能互补的志愿服务队伍,利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守水护水故事、宣传绿色低碳生活行为规范,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也是全国文明城市。立足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市情,今年以来,十堰创新文明创建工作,以境内23个河流流域为单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保水护水志愿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建设“文明河流”,开辟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建共融的新通道。
水,是十堰最大的资源,也是十堰文明的滋养源泉。守水护水,是十堰天大的事,更是十堰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担当和责任。近年来,十堰全力推进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等“五河”流域治理,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管污等“六大工程”;从农村到城市,十堰构筑起了“河流防护罩”。
12月10日一大早,在郧阳区一桥码头,汉江清漂队队员们驾驶小船一字排开,开始巡查打捞漂浮物。“我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带头尽责,久久为功,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守在库区边,一直干下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一库碧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郧阳汉江清漂队队长肖安山说。
在竹山上庸镇,也活跃着一支“文明河流”专项观察队,成员们来自各村的党员和守水护水志愿者。他们深入湖边库岸、道路两旁,开展巡河清漂和文明劝导,向周边群众及游客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环保知识,同时对辖区进行全面排查。“我们的‘十星’创建加上了‘守水护水星’评选,现在大家的文明素质提高了,守水护水意识更强了。”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水质好不好,表象在河里,根子在人的文明素养。
每个人都爱水守水护水,河流变美了,水质自然就提高了。今年以来,十堰常态化开展“文明河流”建设六大行动,旨在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守水护水首要政治任务,把绿色低碳、守水护水贯穿“五大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通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河道脏污清理、河岸人居环境整治、保水护水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当好“守井人”,建设“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和和美美”生态文明河流。
十堰先后组建宣讲队伍210支,开展“讲身边守水护水故事”等活动9800余场次;250余个社会志愿服务团体参与“文明河流”建设,带动广大群众开展捡垃圾、清理水面漂浮物、清洁村庄等守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4.2万场次。
文明习惯悄然形成
“文明河流”建设启动以来,得到广大市民积极响应。12月10日,茅箭区茅塔乡岩屋村“两委”组织召开“院子会”,一些在外地居住的村民也来到现场,共议污水处理站建设管理事宜。“之前怎么喊都不来,现在是不请自来了。”村民王锋笑着说,村里结合小流域治理,改善村居环境,开展河流治理。“这是美化环境的大好事,我举双手赞成”、“需要清理杂物,招呼一声我们就来。”在当日的会上,村民很快敲定污水处理站选址、建设等事宜。
文明河流建设,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十堰将“水文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内涵,将“文明河流”建设作为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招,结合城市人居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系统治理,努力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在浪河口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门外,常年挂着一个二维码,人们路过掏出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河内水质的实时数据。为加强检测、靶向治污,当地还对标国家级水质监测标准,在汇入浪河的7条主要支沟设立常态水质监测点。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近年来,十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和林长制体系,全域设立河湖长2811名、林长5405名,环丹江口水库7000余名党员干部分片分段包保2313.2公里库岸线,组织883支党员护水队、1.6万余名党员带头开展“净岸护水”行动,在守水护水一线发挥作用。
京堰协作润泽千里
“文明河流”建设启动以来,十堰运用“共同缔造”助推文明创建,注重“汇民智”“聚民心”,依托全市63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120支常备志愿服务队伍、30万名活跃志愿者,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讲、垃圾捡拾、水面漂浮物清理、村庄清洁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共护一库碧水。
在十堰城区的犟河流域,常年活跃着一支民间护河队。队员们都是退伍老兵,平均年龄超过了65岁。“发挥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爱护环境,呵护河流。”队员杨志金说,每个星期,大家都会到犟河流域拾捡垃圾,10年从未间断。
从地面到空中,十堰还构筑起了立体防护网。丹江口市搭建卫星遥感水质监测、环库岸线监控、防入侵监控等八大“智管系统”,对水库水质实施“空天地水”多维度、全天候实时智慧监管。一旦卫星监测到水面上有疑似漂浮物,相关人员就会立即到现场排查,打捞清理漂浮物的志愿者也马上就位。
十堰建设“文明河流”,也得到了北京广大志愿者的参与。在今年8月21日,北京和十堰两地的环保志愿者齐聚十堰市,向社会发出共建“文明河流”的倡议。“同饮一江水,京堰一家亲。我们守水护水,绝不让一滴污水入河;我们爱水节水,绝不浪费一滴南来之水。”20名京堰志愿者代表饱含深情,发出了共建“文明河流”倡议,呼吁两地市民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携起手来,当好守好一泓清水的先行者、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文明河流”建设的推动者。
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对库区人民十年如一日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持续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给予充分肯定,勉励大家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十堰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也为扎实推进“文明河流”建设指明了方向路径。
“力争到2025年,全市‘文明河流’建设达标率达60%以上,到2027年全域建成‘文明河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主任吴芳说。
编辑:陆兴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