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十堰丨竹山:茶香满山野 茶业振乡村

时间:2024-04-20 19:50 来源:长江云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30万亩春茶抢鲜开采 

茶旅融合激发山乡新活力

又是一年春茶季。作为湖北十大重点产茶县之一的十堰市竹山县,现有30万亩茶园,茶产业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关键期,茶农、茶企抓紧采收加工春茶,供应市场。

在竹山县上庸镇大泉山村堵河源茶园里,茶农们穿梭在翠绿的茶垄间,按照一芽一叶的标准,熟练地采摘新茶。

十堰竹山县上庸镇大泉山村村民 汪贤凤:“每天大概采四五斤,每斤大概卖120元左右。”

山上采茶忙,山下忙制茶。在大泉山村茶叶加工车间,制茶生产线不停运转,鲜嫩的茶叶经过晾晒、杀青、揉捻、烘烤等工序后,变得翠绿诱人,整个车间里茶香四溢。

十堰竹山县上庸镇大泉山村村民 张远建:“我们要保证鲜叶在24小时之内做出来,基本上是一天一个价,越早越值钱。”

十堰竹山县堵河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冯明:“今年的价格相比往年增加了5%,现在最贵的明前茶可以卖到1800元一斤。销售非常好,基本上做出来的都不够卖。”

竹山县30万亩茶叶基地,覆盖16个乡镇205个村。为了推动茶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当地正着力将茶园布局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整合,同时,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向“现代集约”转型,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带动茶农长效增收。

十堰竹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 王兴明:“我们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组织企业与农户签订价格保底协议,对农户采摘的鲜叶做到应收尽收。力争实现全年产量1.5万吨,带动全县20万茶农实现人均年增收7600元。”

此外,竹山县还推动产业体系由“单一业态”向“三产融合”提升,在茶旅融合上持续发力,探索“茶园+文创、研学、旅游、康养”等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打响“茶香十里·竹山乡遇”茶旅品牌,为乡村振兴和茶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十堰竹山县文旅局局长 胡吉政:“我们通过茶园徒步、山地自行车赛、茶园露营、茶园音乐节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升人气。据统计,4月份游客有30%都是奔着我们茶园来的,我们将把茶园融入到全域旅游当中,同时,我们将开发茶旅融合精品的线路,拓展丰富茶园研学、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新体验,让更多的游客走进茶园、享受茶园。”

茶山上“新” 5000多亩茶园有了“智慧大脑”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正不断为传统农业转型带来新契机。今年,竹山县抢抓北京对口协作机遇,打造“5G+智慧茶园”,为6个乡镇、5000多亩茶园建立茶叶种植基地数据监测采集体系,实现农产品单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全产业链环节可实时监测预警。

走进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茶旅融合基地,一排排茶树从山腰一直蔓延至山顶,层层叠叠的茶垄之间,高高矗立的摄像头、虫情监测系统、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让茶农不再“靠天收”。

十堰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茶叶合作社负责人 孙道武:“过去判断茶树缺不缺水完全凭我们的经验,去揉树叶、摸土壤来判断,毕竟是人为判断,有一定的延迟和不准确性。现在有了这些感知的设备,对茶叶生长的趋势有一个很好的把控。”

竹山县地处秦巴山腹地,茶山地势普遍陡峭又偏远,种茶的收益和劳动强度不成正比,导致不少茶农放弃种植,大片高山茶园成了撂荒地,智慧茶园的建设,为茶农省了不少事儿。

十堰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党支部书记 吴兴田:“安装了虫情监测系统和杀虫灯以后,茶园里的害虫少了很多。这些高清摄像头也代替了人工巡检茶园,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也把茶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全村2500亩茶园每年可节约75万元的劳动成本投入。”

今年,竹山县将6个乡镇的5000多亩茶园装上了物联网传感设备,采集的信息和各项监测指标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传输到智能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茶园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Ph值、光照强度、风速、风向和雨量等信息一目了然。

武当山茶竹山萧氏茶产业集团董事长 沈义锋:“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了茶叶生长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控,可以更加科学地对茶园进行管护,确保茶叶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还可以将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建立茶叶产品“溯源”体系,实现茶叶生产前、中、后的全过程监控和科学管理,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竹山县种茶历史悠久,多年来茶园都由茶农自行管理,面临着茶树老化、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如何让老茶树焕发新生机?当地还联合中茶所、华中农业大学、十堰市农科院打造了100亩品种繁育研发基地,对品种进行科学繁育选优。

十堰竹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 王兴明:“目前全县已培育出十几个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新品种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为全县茶叶产业增添了强劲活力。”

龙井村绿色茶园的新“硒”望

竹山县有着“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称号,是“全国重点产茶大县”,为了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叶附加值,近年来,省直驻村工作队携手当地政府在茶园提质、工艺创新、产销衔接、茶旅融合等方面进行对口帮扶,今年,竹山县还打造出县域首款富硒茶。

在宝丰镇龙井村的茶园里,村民们趁晴好天气,采摘今年的第一抹新绿。

十堰竹山县谭山观生态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石崇武:“今年我们这里使用了新的栽培技术培育出来的茶叶长势非常好,出芽率更高了,芽头肥嫩壮实,品质提升了很多。”

茶农口中的“新技术”,是富硒茶叶的栽培技术。龙井村有生态茶园2168亩,几乎家家户户种茶,但多年来茶叶的总量不大、品牌不响、竞争力不足,使村民种茶比较效益低。如何让茶叶走得出、叫得响、立得住,成为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曹俊峰的当务之急。

湖北省委宣传部驻龙井村第一书记 曹俊峰:“我们这里地处秦巴山区,很多外地企业都看中这里高锶、富硒、弱碱、低钠的天然山水资源。我们就想通过自己的创新科研,尝试进行有机富硒茶的茶园试验,打造富硒茶的新IP。”

硒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微量元素,具有高抗氧化等作用,适量摄取被认为对健康有益,因此,富硒产品的价格通常高于普通产品。作为省直驻竹山县的牵头单位,去年,省委宣传部联合同样在当地驻村的省地质局、中国地质大学等专家团队和技术人员,对土壤和农作物进行采样化验,对茶园生长环境和富硒含量进行了综合评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博士 车华超:“原来这里茶叶硒含量仅是75微克/千克,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200微克/千克。要达到富硒茶园的标准化种植,就必须引进植物富硒营养强化技术,从而提高茶叶的含硒量。”

于是,去年省委宣传部积极筹措资金,并同地质专家严格筛选,打造了600亩的富硒茶试验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博士 车华超:“我们选择了海拔在600米以上,远离污染源,并且土壤结构良好的茶园,高标准建设了水肥一体化的智能灌溉系统,并且引入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有机硒叶面肥,通过科学的配比营养液和物理防治病虫害等等技术手段,促使试验基地茶叶的硒含量提高了1508微克/千克。”

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培育,今年头茬春茶成品一出,曹俊峰就立刻拿着茶叶四处送检,并邀请茶界权威专家进行严格品质审评。经过中国地质大学国际硒科学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检测,茶叶的硒含量为1583微克/千克,达到了富硒茶的标准。

十堰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党支部书记 李可:“茶叶更受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去年最贵的茶在1200元左右一斤,这批富硒茶可以卖到2000元左右,整体价格提高了大概200至600元。”

试种的成功,也让曹俊峰信心倍增。眼下,他又忙着在富硒茶的加工、包装、注册标志、拓展销路上下功夫,尽全力增加茶农收益,促进龙井村茶产业提质增效。

湖北省委宣传部驻龙井村第一书记 曹俊峰:“今年我们计划扩大试种面积,打造精品茶园示范区,引导企业在品牌和包装上融入富硒的文创元素,组织参加全国的大型展销,让我们村的“龙井茶”走出区域、叫响品牌,实实在在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杜可飞

竹山台 董武 向继华 但兴竹 夏甜

通讯员 许海涛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