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到十堰,怎能不来竹溪

时间:2024-03-25 19:48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白孟尧)他是东方甄选高级合伙人,因直播时随时吟诗作赋,被称为“直播界清流”,他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赞叹“到底看了多少书?”他就是董宇辉!         

关注董宇辉的小伙伴都知道,这几天董宇辉来湖北了!盼星星盼月亮,董宇辉今天就到老家十堰啦。既然来到了十堰,那竹溪的小伙伴要坐不住了。纷纷喊话: 宇辉,一定要来竹溪,我”氧“你!

图片 1

如果董宇辉来到竹溪,他可能会这么说……

这里是康养胜地、旅居天堂、天然的氧吧,高山云雾茶、竹溪贡米、竹溪魔芋、竹溪蒸盆等滋味无穷。在这里,远离城市喧嚣,身心与口腹皆饱满,回味无穷。

人间烟火抚人心,千丝万缕家乡情,与董宇辉的家乡郧西,有着一脉相通的竹溪,到底有何魅力?除了自然国心鸡心岭、武陵不夜城、竹溪蒸盆……这些耳熟能详的竹溪IP,还有哪些值得体验的人文特色呢?

竹 溪,一个多么形象,无比诗情画意的名字,浮现在脑海的是葱郁的竹林、潺潺的溪水、勤劳淳朴的人们……是从课本里走出来的“桃花源”!这里是生态宜居的养生福地,这里有新鲜的自然空气,这里有心醉的旖旎风景,这里有独特的人文韵味。

图片 2

竹溪县,古称武陵。夏商时期属庸国地,春秋后期属楚,战国时名为武陵县,隋唐为上庸,有“武陵”“新丰”“孔阳”等县级建制。《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我(楚),取兹方。”因此,武陵县应为楚国在公元前377年后,为抵御蜀国入侵时设置的县,取以武陵(临)蜀之意。

图片 3

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正是竹溪的乡村风貌。悠悠数千寒暑,遗留足迹无数。竹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丰富珍贵的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拂去历史的尘埃,而今的竹溪正以卓越之姿,奔向顶流之巅。

图片 4

朝秦暮楚地 自然中国心

中华版图形似一只雄鸡,东北为头,疆藏为尾,而“鸡心”的位置,恰在大巴山脉里的竹溪。更巧的是,对应的位置恰好就在竹溪,名叫“鸡心岭”。

图片 5

竹溪生在山山水水间,高山延绵,层林深幽,溪流潺潺,仿佛有着万古不变的静谧,又恰与“中国心”形成了某种奇妙的呼应。

图片 6

竹溪地处鄂西北边陲,南依巴山,北靠秦岭,西控川陕,东屏襄荆。境内山川纵横,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森林覆盖率82.6%,植被覆盖率87.3%,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拥有“中国黄连之乡”“魔芋之乡”“生漆之乡”等多项美誉。

图片 7

图片 8

竹溪是中国茶文化发源地之一,种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晋时,《荆州土地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的记载。唐时,竹溪茶叶由武则天钦点为贡品。

图片 9

如今,竹溪的良好生态与茶、茶树、茶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叶基地面积达32万亩,居全省前列,享有“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连续四度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殊荣。

图片 10

行走在“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之一的龙王垭茶园,放眼望去,一片小小的绿叶藏在这千米海拔的山水之间,阳光、梯田、云雾、山谷,随着万亩茶园一层层铺展开来,便是竹溪人的一次极奢之旅,一次心灵慰藉。

图片 11

在竹溪这方小小的土地上,感受96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脉搏,让沉浸体验有了无限可能。它不像呼伦贝尔草原那样辽阔,却有着云影下牛羊成群和声声牧歌;它没有喜马拉雅山八千米的巍峨,却也有雪花撒遍每个角落的银装素裹;它有四季分明的各种轮廓,它给你“天然氧吧”的独宠优渥。

晨听风,暮观雨,竹色溪下绿,清风几许温。

图片 12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左传·文公十六年》载:“后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古时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

图片 13

在竹溪县蒋家堰镇有一段关垭楚长城遗迹,经历数千年的岁月沧桑和风雨烈日的洗礼,仍屹立于起伏跌宕的秦巴山峦之间。

据考证,这段楚长城遗迹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楚国修建的一段抵御外侮的关防要塞,也是现存的最早的长城。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楚长城上最险要的关隘。

图片 14

远看像腾起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巨龙,近观则是青砖砌成的城墙、巍峨的炮楼、雄伟。置身于此,耳畔回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体味战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可在时间的长河里取下这一瓢历史饮。

桃花岛的夯土文化为历史增添了一抹梦幻的粉红,这里植被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隐秘幽静,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旅游度假、休闲康养胜地。

图片 15

广阔的山场及水域资源,隐秘幽静与世隔绝,特别是享有竹溪二十四汇之一美誉的S型回水湾,极为一景。景区以夯土文化为根基,形成了千亩桃花、特色美食、夯土民宿等独特的景区特色。置身其中,不仅能亲近自然,更能感受风物、领略古韵。

图片 16

夜幕降临,属于肖家边村的浪漫才刚刚开始,这里用荧幕跟往事对话,把现代与历史交织交融。璀璨灯光点亮小村,约三两好友吃烧烤、看电影,惬意感受网红电影村的时尚感。

图片 17

甘宗祠背靠连绵群峰,面接甘家岭的千家万户,是一处宏伟壮观的清代官厅民祠连体古建筑。

图片 18

这里彩画、泥塑、石雕、砖雕、木雕做工精美,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走进甘家岭村,古朴典雅的牌楼、错落有致的民居、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历史悠久的甘氏宗祠……处处散发着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气息。

图片 19

二黄戏曲展芳芬

鄂西北地处鄂、陕、渝四省交界处,民众杂居,“民多秦音,俗尚楚歌”,山二黄应运而生。

图片 20

山二黄又名汉调二黄,是以鄂西北十堰地区为主要活动区域的湖北地方戏曲剧种,因而口口相传的音乐样式易于被毗邻地区民众接受并流传。

山二黄早期以楚调为基础,后与本地方言语音、民间杂腔小调融洽流变而成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的地方剧种。

图片 21

悠久的秦巴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人文地理环境,哺育和发展了山二黄。

国粹灵魂之美为竹溪披上曲艺的戏装,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在这里传承发展,诉说着非遗亘古不变的奥秘。

图片 22

现在的竹溪,在人文历史、自然生态、非遗传承中愈发旖旎多姿。以山二黄文化为内核,以美食为产业主导,以夜间经济为切入点,当属竹溪的“武陵不夜城”。

看戏曲、吃美食,赏灯光璀璨,品特色小吃,多元化的业态分布,光影与建筑融合,商业与文化交织,艺术与演艺共鸣,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在此汇聚,成了一条开放、融合、多元、综合的主题商业街区。

图片 23

竹溪美食美名扬

竹溪具有山区、省界、移民三大地域文化特质,形成了“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百家做的百家味”的特色。

图片 25

竹溪饮食文化根植于本土气候、水土、物产、形成调和众味,自成一绝的特色。

竹溪菜以酸、辣、咸、鲜为主要特色,融合了各地口味,特别是毗邻的川、陕口味,加以改良,形成独特“家常风味”,深受社会欢迎。

图片 26

竹溪原生态物产丰富,饮食文化积淀深厚。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树一帜的竹溪美食,其博采众长,南北兼容,中庸温和,融汇了四川的麻,陕西的酸,湖南的辣,且麻而不滞,酸而不涩,辣而不呛。

特别值得一述的当首推竹溪蒸盆,它选料精细,做工考究,味道鲜美,营养均衡,令南北食客流连忘返,津津乐道。

图片 27

据传,竹溪蒸盆起源于明清时期,是由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同姓定族聚会的“正字会”宴席上的“十大碗”演变而来的。后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贵客临门,如此重大喜庆的日子,蒸盆就隆重登场。

竹溪民谚曰:“蒸盆好吃,菜难做。”竹溪蒸盆的特色,首要的是包容丰富的食材,有颇多讲究。其主料辅料及配料,多达20余种。竹溪蒸盆制作技艺在2016年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28

作为竹溪美食的集大成者——竹溪蒸盆在2019年获评“中国名菜”,登上央视TV“乡村大舞台”;竹溪县荣获“中国蒸盆美食之乡”的美誉。

图片 29

一方美食有一方风情。竹溪民风淳朴,好客是竹溪人的天性,待客之道以礼为上。凡客人到家,先问“吃饭了吗?”“吃了没有?”然后忙着给客人泡一杯“竹溪绿茶”,端出葵花籽、花生、糖果让客人先垫垫肚子。随后忙杀鸡,将储存的“腊肉”和腌的“酸泡菜”做成美食,拿出“苞谷烧酒”待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图片 30

竹溪的美食越丰富,越能吸引外来游客来品尝,竹溪人也会因此更加热情好客,而竹溪人的热情好客,又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尝竹溪特色美食,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图片 31

当橙黄映射成彩灯,捏一小撮清香的茶叶,随着热水的起伏翩翩起舞,明媚了竹溪春夏秋冬的整个午后。

图片 32

从藤叶不倦的缠绕到生命为越冬而奔赴,竹溪的一年四季和每一方热土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图片 33

如果你厌倦了城市尘嚣,那不妨来竹溪吧,过几天既“氧”又“养”的闲惬日子。来竹溪,拥抱山水,安抚心灵。

编辑:张正山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