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来临有哪些习俗?

时间:2024-02-19 08:39 来源:极目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2月19日12时13分,将迎来雨水节气。春始属木,天一生水。东风解冻,散而为雨。舒清景,洗春容,苏群物,陌野耕。雨水节气的来临意味着什么?这个节气有什么渊源?在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这个节气有啥渊源?

“雨水”是紧随立春的第二个节气。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因此,“雨水”意味着春风逐渐吹遍大地,冰雪消融,就连北方的空气也开始变得湿润,处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气象学角度来说,“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一般能够升到0℃以上,南方不少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此时,油菜、冬麦等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灌溉,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时间久了,人们还根据雨水的冷暖、降水情况等来预测之后的天气变化。比如,谚语里提到“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或者就是“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

不过,据专家解释,虽然节气的名字叫“雨水”,但在此期间内倒不一定下雨。只是从雨水之后,降水开始增多罢了。

“雨水”来临意味着什么?

雨水·三候

一候獭祭鱼

春河解冻,水暖鱼游,水獭入水猎鱼,捕后堆置于岸边,如祭祀仪式。

二候候雁北

雨水后五日,热至塞北,寒往江南,大雁感知春信,北归繁殖。

三候草木萌动

甘霖滋润草木,萌芽的生命开始迸发,大地春回,新绿盎然。

雨水·农事

雨水时节,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恰值农田耕作关键时期。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

冬小麦、油菜普遍返青,进入最佳春灌时期;麦浇芽,菜浇花,施肥除草,清沟沥水;果、桑、茶园,清园修剪,除虫追肥;中原地区也迎来投放鱼种、鱼苗的好时节。

雨水的滋润令农田土壤焕发生机,春耕盛景,繁忙充盈。

雨水节气有哪些习俗文化?

“撞拜寄”是客家人的浪漫。在雨水这天,领孩子撞认干亲,遇命定之缘,行跪拜之礼,祈愿儿女顺利健康成长。

“转九曲”盛行于陕西延安、榆林一带,亦称“九曲会”或“灯游会”,起源于军事,运用于祀神。始为祭祀老子的活动,如今已成为一项趣味十足的益智游戏或健身活动,通过转九曲来祈求平安吉祥。

“回娘家”流行于四川一带。在雨水这天,出嫁的女儿带上精心备好的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女婿带上缠有一丈二尺长红带的藤椅、罐罐肉等礼物,给岳父岳母送节,乃“接寿”,示祝福与敬意。

“占稻色”是客家人传承近千年的稻作文化习俗,在雨水这天,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预测一年稻谷成色,爆出的糯米花越多,预示当年稻谷收成越好。

民俗学专家高巍认为,人们感悟天时、调整生产生活,都是实现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方式,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农耕文化都是结合天时的。某种程度来说,雨水作为节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如何顺应大自然变化,还是具有提醒意义的。”高巍如此解释道。

他举例,雨水在立春节气之后,同样是一个意味着生机与活力的时间点,“就好比冬天有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一样,‘雨水’也是春天来临的一个标识。人们认为,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二气祥和的结果便是生机盎然春天”。

所以,为了顺应天时,民间要举行闹社火、闹元宵、闹花灯。高巍说,这些活动都是希望人们能充分动起来,体现节气变化的勃勃生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生命注入力量。

“出于体现生命活力的目的,此时习俗关注点更多在于拥有未来的孩子和年轻人。不光给他们祝福,还鼓励他们走出户外,健康成长。”高巍说,这体现了所有人对未来的关注和期盼,更是雨水节气的重要特点。

雨水节气里如何养生?

雨水节气意味着降水逐渐增多,早晨常有露、霜出现,空气湿度增加,因此,在这个期间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春季肝旺而脾弱,饮食上宜少酸多甜,还宜多吃果蔬和汤粥。比如红枣、春芽、菠菜、韭菜、枸杞粥、银耳粥等。

此外,也可多食用一些新鲜果蔬,补充水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如芹菜、苦瓜、菠菜、春笋、胡萝卜、南瓜、番茄、梨子、樱桃等,清热化燥,促进新陈代谢。

宜摄入高蛋白食物,增强免疫,抵御春寒。如鱼、虾、鸡肉、牛肉、鸡蛋、豆制品、奶制品等。枸杞蒸鸡,可补肾滋阴、养肝明目。清蒸鲈鱼,可养气血、消水肿。香芹牛肉,可补脾胃、降血压。

当然,运动和情绪的调理也对养生十分有效。比如适当的运动会让身体和大脑兴奋起来,可以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同时调整心态,做到心情恬淡、开朗豁达、与人为善。力争及时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只有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才能使肝气平稳,脾胃才会得以安宁。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