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时间丨“武当杰克”的乌镇峰会之旅

时间:2023-11-10 12:37 来源:读嘉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记者 鲍 嘉 叶银芬 朱灵洁

11月8日上午,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结束之后,杰克·平尼克走出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金发碧眼的他,头上扎着高高的发髻,留着长髯长须,身穿一身黑色道袍。

杰克刚刚聆听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视频致辞,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记者说:“习近平主席的致辞中,‘文明互鉴’这四个字让我感触很深。”

这位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33岁小伙,如今是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武术传人,在武当山一家武馆开展双语教学。当年,他通过互联网接触中国、了解中国,并来到中国学习武术。

为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他当场打了一套武当太极拳,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受李小龙、成龙电影的影响,杰克少年时期就迷上了中国功夫。2010年,他大学毕业,在YouTube上看到了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武术传人袁修刚的视频后,被深深折服。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了袁修刚,之后辗转来到中国拜师学艺,下了多年苦功,成为袁修刚弟子中的佼佼者。

杰克也是整个家族中唯一来中国的人,之前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利用半年时间通过各种网站了解中国。“互联网是一个神奇的工具,它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了解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化、另一种生活方式,了解彼此的文明。”

几年前,杰克开始负责管理武馆的外文网站,宣传武当功夫的精髓和文化。后来他又玩起了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以“武当杰克”的身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分享自己日常生活和练功视频,还录制了太极拳全套动作的解析视频,撰写了英文教程,免费发在网上,收获了国内外大量粉丝。

在武当山的日子,杰克每天清晨起床练功,上午在玉虚宫指导学员练太极拳,下午教形意拳、八仙棍,晚上打坐、吹洞箫,再上两个小时网课,教海外学员武当功夫和中国传统文化。偶有闲暇,他会在山上晨观日出、暮阅云海。

今年是杰克首次受邀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视频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倡导文明互鉴,加强网上交流对话,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生,更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此,杰克深表赞同,“不管什么国家的人,都希望有舒适的环境、幸福美满的家庭、健康的身体,都希望网络空间更加和平安全,未来更加美好。”

杰克因为中国功夫来到中国,也通过中国功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来中国之前,他觉得中国功夫只是一种搏击技能,深入接触之后才发现,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有一套完整的锻炼系统,包含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中医养身等很多内容,讲究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可以让生命更和谐。

“师父常常对我说,中国武术不是为了对抗,胜过别人。练武不是要跟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和自己的过去比,我接触的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有这种反求诸己的特性。”杰克说。

除了武术,杰克还对茶道、洞箫、古琴、书法等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潜心研究《道德经》。

最初,《道德经》原文对他而言过于艰涩,于是他阅读了多个英文版本。近两年,他的中文水平日益提高,开始通过注释阅读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道’究竟是什么?”杰克说,“在英文版中,对‘道’的翻译各有不同,每个人对于‘道’的理解都不一样。我觉得‘道’是什么其实不重要,我心中的道和你心中的道不一样,这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2014年,杰克娶了一位陕西姑娘为妻,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由于文化差异,小两口有过一些小摩擦。“比方说家里来了客人,我在一边扫地,客人走后就被妻子数落了一通,说这叫‘扫地出门’,就是赶客人走的意思。”

渐渐地,杰克开始了解中国传统礼仪,“别人给你倒茶,你可以用两根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两下,表示感谢;过年给长辈送红包,要用双手递过去;一桌人吃饭,人没到齐不能先动筷子……”

杰克说中国话、吃中国菜、穿中国传统服装、娶中国妻子,“很多人都说我已经是个中国人了,其实我还是一个美国人,只是我喜欢中国的文化,在中国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今,杰克和妻子在消费、育儿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分歧,但不妨碍他们的感情。“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小时候,爷爷常常对我说一句话:agree to disagree,翻译成中文,是指接受分歧的存在,同意各自保留不同意见,也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有责任向全世界传播。”目前,有数千名海外学员在网上跟杰克学习武当功夫和中国传统文化,遍布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巴西、韩国等50多个国家。在他的持续影响下,不少网络学员从线上转为线下,跟他当年一样来到武当山拜师学艺,目前他就有两位学员来自比利时。

11月9日上午,杰克将参加乌镇峰会“网络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乌镇峰会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我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在互联网时代,中西方文化如何交流融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