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四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如何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时间:2023-08-30 09:05 来源:十堰晚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如何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怎样紧扣“龙头、链条、集群”,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如何加快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在昨日中共十堰市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分别回答记者 提问。

全力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金强介绍,市委六届五次全会进一步厘清了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怎么建、建什么、谁来建的问题。除了统筹推动“六大行动”之外,重点是处理好“五大关系”、做好“五大转变”。

“五大关系”: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处理好破旧和立新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和谋远的关系、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五大转变”:水质持续好转、绿色低碳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两山实践转化及治理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如何全力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金强表示,要明确城市和产业双集中的理念和原则。重点要凸显城市和产业的唯一性品质,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整个城市发展的“含金量”,持续做好做强“山、水、车”三篇文章。要建设武当新区,推进山水城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建设武汉城市圈至关中城市圈节点城市。建设青年友好城市和康养旅游目的地,满足青年人和老年人在此生产生活的需要。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促进两大都市圈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优势产业。除了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之外,还要在中心城区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和文旅康养产业。

如何聚焦“武当山与十堰划等号”,将武当山打造成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金强表示,要从真融入、共品牌、强宣传3个方面入手,将武当山建设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快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

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产业内在性发展,紧扣“龙头、链条、集群”,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对此,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翁茂兵表示,将坚持以特取胜、以优制胜,变资源导向为产业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抓好三件事。

一是强龙头。做强商用车龙头,做精零部件龙头,做大新能源龙头。

二是抓链条。树立搭建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链式思维”,加快构建领导“链长”挂帅、龙头“链主”引领、骨干“链核”支撑、企业“链上”发展、科研“链创”赋能的“五链”融合格局。坚持以园聚链,强化“亩产论英雄”意识,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招商引资的硬杠杠,鼓励园区企业建多层厂房,推动“工业上楼”。

三是建集群。围绕“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打造一批千亿、百亿级的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推动零部件专精特新、商用车电动智能、专用车提质升级。壮大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做强叫响“武当建筑、武当太极、武当道乐、武当养生”四张品牌。壮大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加快“武当山水”“富锶山泉”等本地水品牌培育,支持芙丝、农夫山泉扩大销售份额,持续开展“堰水进京”行动,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饮料产品,做活“中国好水”文章。壮大新型电池产业集群,加快建立“材料—电池—应用—回收”发展模式,推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同步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卫浴、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百亿级多支撑产业集群。

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把小流域打造成战略性水源地治理典范区、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城乡共同缔造样板区。

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余荣江介绍,2023年5月,我市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按照“一县一试点”的要求,明确茅塔河小流域为省级试点,郧阳区龙泉小流域、丹江口市安乐河小流域、竹山县韩溪河小流域、竹溪县龙王河(中峰西段)小流域、郧西县天河刘家湾小流域、房县赵家沟小流域、张湾区枧堰沟小流域和武当山特区瓦房河小流域等8个市级试点。截至目前,省级试点茅塔河小流域已初步完成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编制,8个市级试点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试点项目为引领,坚持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到2025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2条以上,到2030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75条以上,逐步实现从小流域治理到全流域系统治理,夯实库区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基础,为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提供坚实水土保持生态支撑。

另外,在现代水网建设方面,全市水网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摸清现状及需求,全面开展主副水网的顶层设计。下一步,将集思广益,审定总体构架;分区布局,完善规划报告;强化保障,积极争取项目。

着力建设生态环保典范城市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蓝劲松介绍,10年来,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污染防治和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持续优化。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如何立足高水平保护,着力建设生态环保典范城市?蓝劲松表示,将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破旧和立新、当前和谋远、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五大关系。

坚持系统治理,在环境质量上作典范。系统“治水”,扎实开展“碧水守护”三年行动和水质稳定达标、库区总磷控制等“十大攻坚”行动,实施新一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七大工程,确保水质稳定达标、逐年向优向好。精准“治气”,深入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确保全域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科学“治土”,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无动力微动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

坚持综合治理,在生态建设上作典范。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坚持源头治理,在环境安全上作典范。加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智慧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加强尾矿库风险管理,加强危化品运输管理。

坚持常态长效,在体制机制上作典范。坚持“三个加大”,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将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指标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综合评价体系,加大“两山”实践、绿色低碳发展、环境保护等工作绩效考评权重。(十堰晚报 记者 罗毅)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