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十堰生态修复有奇招,“火焰山”上披“绿装”

时间:2023-07-21 14:22 来源:央视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 7月2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大美中国·览夏》特别节目聚焦十堰丹江口,以《湖北丹江口:“火焰山”上披绿装》为题,多角度诠释石鼓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十堰市丹江口市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紧临丹江口水库的库区镇——石鼓镇,有一座很著名的“火焰山”,早年由于过度砍伐及放牧,导致土层贫瘠,山林石漠化严重。这些年,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治理,曾经的“火焰山”如今已披上了绿装,并进行了一体化的系统治理。

曾经“不毛之地” 如今郁郁葱葱

QQ图片20230721113440

位于丹江口市石鼓镇的玉皇顶村的“火焰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土壤颜色呈红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焰山”被过度采伐及放牧,石漠化面积达到3800公顷,成为整个丹江口市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夏天,红褐色的山体散发着滚滚热浪,远远看去如同熊熊烈焰,“火焰山”因此得名。

火焰山”土层极薄,水土极易流失,树木难以生长。曾经有专家现场考察后断言,这里不适宜造林,将会成为“永远的不毛之地”。

QQ图片20230721113530

火焰山”的土质属于黄浆石,土质中石粒含量高达60%。土壤不仅没有肥力,更没有黏性,一下雨,土壤极易被水冲刷走。火焰山山体中的一条条沟壑向山下延伸,这些都是雨水常年冲刷留下的痕迹。说这是在石头缝里种树,一点都不为过。

QQ图片20230721113609

火焰山”原貌(左)与生态修复前后的火焰山(右)

挖窝 移土 砌石 生态修复有奇招

QQ图片20230721114550

这个被断言是永远的不毛之地的山体,是怎样披上绿装的呢。“火焰山”跑水、跑土又跑肥,常规的植树方法难以存活,必须突破常规。当地人根据地形、地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套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三个词:挖窝、移土、砌石。

QQ图片20230721114613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挖窝、移土、砌石等工作。由于山坡非常陡峭,人走在石子路,脚下极易打滑,所以他们只能身上绑着绳索,固定在山顶的树上,然后顺着山坡爬到固定位置,植入钢筋,铺上草木,人造出树窝。

QQ图片20230721114721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从“火焰山”周边弃土场取适合树木生长的土运上山,填到树窝里,这样才能增加成活率。为了防止下雨时土壤的流失,工作人员必须把比较大的石块逐层码放在沟壑里,砌石。这一整套“保健”程序下来,树苗的成活率能提高至85%。

QQ图片20230721114735

当地人有句顺口溜:“四季挖窝,三季植树”。夏季天气热,不适合种树,所以工作人员先做好准备工作,其他3个季节都可以种树。

种植苗木180万余株 森林覆盖率提高

QQ图片20230721115347

这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从2011年正式启动,如今,在这片坚硬贫瘠的“火焰山”上,种植了侧柏、白花刺、大叶女贞等耐旱的苗木180多万株,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用挖窝、移土、砌石的方法一颗一颗种出来的。凭借着石头缝里种树的毅力,荒山造林3300公顷,石漠化造林150公顷。截至目前,石鼓镇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石漠化面积减少了3600公顷,封山育林达到了5300公顷,全镇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4个百分点。现在,放眼望去,“火焰山”郁郁葱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人心旷神怡。

QQ图片20230721115418

当地老百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受益者,因为石漠化治理有了成效,水源得以涵养,石鼓镇也有了土壤条件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通过整合项目,对5至25度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目前这里种植了2万亩柑橘、1万亩石榴、中药材3000多亩柑橘的年销售额达1.2亿元,石榴的采摘期自9月底开始,可持续到10月底,丰产期亩产量可达到1500至2000公斤

QQ图片20230721115441

目前,石鼓镇石漠化扩展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植被结构得到整体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明显改善,为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达标,“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台记者 金珠 潘巍 十堰广电记者 金勤 丹江口融媒记者 高重阳 柯琰 王勋 周俊沁)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