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作家竹溪采风系列之八——竹溪三魅

时间:2023-06-16 22:05 来源:竹溪文学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作者:梅洁

竹溪三魅

之一 走不出的“水世界”

从竹溪归来很久了,但我仿佛一直沉浸在巴山深处那一条条、一弯弯河流织就的“水网”中不能自拔,那奔腾的、欢笑的、宁静的、咆哮的,那一泻千尺的、一卧如镜的、无处不在的竹溪的水啊……

应邀从哈尔滨、北京、郑州、武汉、湖南、江西、海口等地前来参加采风活动的12名作家来到了竹溪国营综合农场营盘山下。站在农场白墙黑瓦、紫红廊柱的房前远眺,巴山在视野里层峦迭障,四月的茶园如凝固的绿色波涛,搖曳的青竹、灿然的海棠花,万千的林木、藤草覆盖了一座座山的巍峨,染绿了营盘山四月的春光。

640

屋前的营盘溪奔流不息。我每每驻足在溪边,默默地注视那奔腾的溪水撞击卵石的欢乐,静静谛听如歌如吟的水声。我是对水特别敏感的人,几十年里我都在牵挂这世间的水,我用20年时间书写三千里汉水北送的事情,我知道鄂西北故乡的水在怎样解救中原、华北、京津的水困境,我知道故乡的水是北方2亿人的“大水井”,我更知道这水里的苦难与奉献、水里的命运与故事。站在营盘溪的石桥上,看河水奔腾而去,我总在想,千古不息、清澈如琼的营盘溪水,你从哪儿流来?又流到哪儿去?是流入汉水么?若是流入汉水,那你肯定也已经三千里北上了啊!?

我们一行下榻在海拔1000米的综合农场杨家朳分场。到达的第二天上午,农场年轻俊朗的书记刘满东和竹溪的朋友便带领我们攀登海拔2375米的营盘山。沿石砌栈道登山,只见石栈道两旁茫茫林海、绿涛滚滚,树荫下阳光摇曳着斑驳,似一朵朵跳跃的精灵;落在花萼、枝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草木弥漫着清香,树杆上毛茸茸的青苔忍不住要轻轻去抚摸;有鸟儿“咕咕、吱吱”的鸣唱从林深处传来,有不知名的虫吟在脚前响着……此刻,站在营盘山栈道廊桥,我伸展双臂,尽情感受浓浓的负氧粒子环绕的万般清新舒爽。

石栈道两旁,两溪山水欢跳着奔涌而下,跌出无数银色水花。我问随行的竹溪作协主席杨怀玉,这山水从哪儿流来,流到那儿去?怀玉说,这水发源于营盘山,流入山下的石板河。我问营盘溪的水流向哪里?怀玉说,竹溪有几百条大小河溪,最终大部分都流入堵河。堵河是汉水最大的支流……

此后,在走过竹溪的路上,每看到一弯河、一条溪,怀玉都给予我关于竹溪河流的释义。怀玉带给我启蒙般的惊喜:奔流不息的营盘溪,你终归流入汉水。布满竹溪大地的水啊,你们都已随三千里汉水北上京津,流入我的家!在此之前,我并未关注到竹溪水,不知道你们的来路与归处,不知道你们也肩负了如此重大的使命,抱愧了竹溪!

640 (1)

连日来,我们走过竹溪数个乡镇,无论是阡陌、田畴抑或是山川、景地,我的目光从未忽略对竹溪河流的深情注视。在泉溪镇石板河,我看到整个河道在一整块青石之上,独特的河床之上天然生成瑰丽的大自然艺术,弥足珍贵。长约两公里的石板河床上,布满了各种各样天然的石画,栩栩如生。驻足细看,还有如生生刻在在石板上的大小龙虾,板画一般;

在龙坝镇肖家边村,沿老阴山汇聚的溪水潺潺流入竹溪河。错落有致的巴庸农家房舍倒映河中,如一幅幅山水画卷;

在苍古崚峻的合欢峰下,我看到静入处子的泉河;在皇木谷,我看到“一卧如镜”的汇湾河;在鄂坪乡黄花沟,我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女儿瀑,如珍珠银炼般飞落悬崖;在竹溪小城,河水岸边的夯土小镇呈现着“古民居”的魅力。

竹溪县古称武陵,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考证,晋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正是竹溪乡村风貌。今日的夯土小镇,正是在古武陵县城遗址的旁边筑造而成,竹溪人的母亲河——竹溪河,静静环绕着河中的“桃花岛”……

我们在竹溪大地上行走,水与我们如影随行,三天没走出这个“水世界”。

据悉,竹溪县境内水资源充沛,水系发达,5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就有197条,大部分汇入竹溪河、汇湾河、泉河,再汇入堵河。蜿蜒千里的堵河每年向汉水注入62亿吨水量。

据水务部门报道:三千里北上的汉水,从2014年12月迄今,已向北方四省市输水625亿吨,80%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人,都喝上了甘甜洁净的二类水质的汉江水。这其中,有多少是来自竹溪的水啊!我在想,,当北方人端起一杯三千里迢迢流来的幽蓝时,感恩的目光里是否看到了竹溪那一片苍茫林海?是这苍茫林海造就了竹溪的“水世界”啊。

水资源占十堰市总量的23.6%的竹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以几十年不竭的“竹溪人精神”,换来了今天一片绿色生态。

640 (2)

地处鄂西北高山区的郧阳地区(包括竹溪县),为建设丹江口水库、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等,长达几十年造成对森林的严重消耗,使百万亩森林在这片土地上消失殆尽,砍伐的木头按平均长2米、直经20厘米成材木计算,接起来能绕地球2圈。郧阳从历史上森林覆盖率高达60%锐减到32%,至使郧阳水土流失面积达5344平方公里,相当于一年失掉6346公顷耕地上30厘米厚的土层。

1991年,少小离乡、31年后重返故乡的我,听到了郧阳人到处在传颂“竹溪人精神”。他们说,竹溪十几万人在进行“让荒山还林”的“兴山”大战,说那里的人们住岩洞,战风寒,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块浆巴馍,完不成种植任务不下山;说农民黄立富为了绿化承包的荒山,连续三年卖掉过年的猪,卖掉仅有的十几只鸡,卖掉妻子带来的嫁妆,卖掉准备建房的木材;说72岁的老农民周思文,夏季挂锄期间,带着儿子背着干粮、铁锅和铺盖到50里地外治山工地,搭草棚挖地植树7.7亩;说年逾古稀的彭明清,把瘫痪的老伴托付给邻居照顾,在荒山野岭一气挖山植树19天,直到完成自己承包的任务……

竹溪全体干部工人过紧日子,每月的工资分几次发,先发离退休干部,后发工人,再发一般干部,最后才是各局领导。他们用这种办法,挖潜集资,四年筹资423万元投入林业生产。

四年,竹溪植树造林投工1200万个!

四年,竹溪县每天以200亩的速度发展林、茶、果、药商品基地,发展基地面积达30.59万亩,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两次得到全区绿化金杯奖。

640 (3)

1991年11月,在我回乡的日子,我看到了湖北日报的报道: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率领各地市州委书记、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省、地两级林业厅局长奔赴郧阳,进行林业考察。

当关广富看到郧阳人民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在红岩石缝里植树造林;当他了解到竹溪人无钱也要苦干、四年消灭30万亩荒山时,欣然命笔,为竹溪题写了“绿化湖北‘马前卒’”的屏幅。

今天,当我走过竹溪,回忆当年我写故乡的第一部书《山苍苍,水茫茫》里,关于“竹溪人精神”的一节,无不感动,摘录几行,以嚮岁月。

眼下,竹溪境内的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82.6%和87.3%,常年优质天气360天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25000个,成为不折不扣的天然氧吧。仅我们到访的竹溪综合农场,所属的14万亩区域内就有13万亩是森林植被区。竹溪区域内生长着3300多种植物, 318种脊椎动物,堪称动植物的基因库,是生物的百科全书。

一望无际的森林绿海,养护了竹溪丰饶的“水世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是竹溪人的最高幸福指数,也使竹溪人可以骄傲地向外面的世界大声喊:“来竹溪,我氧你!”

之二 美文里的真人秀

营盘山下,采风的作家们接到了一项别开生面的工作:为竹溪综合农场举办的“竹溪营盘山征文大赛”作品评奖。竹溪县作协和综合农场从收到的600余篇征文中,先初审出50篇作品,又从50篇中再审读选出26篇作品,然后隐去作者姓名,以编号形式呈现给我们。要求作家们从这26篇作品中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其余为优秀奖。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著作等身的作家、这些获过鲁奖和全国各种文学奖项的作家、编辑,面对这最基层作者的作品,无不躬下身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地开始阅读作品,生怕误评,生怕漏掉一篇好作品,生怕对不起竹溪、对不起作者,对不起自己的文学良知和声誉。

我非常惊讶,这20多篇征文作品质量如此之好、如此整齐!除少数几篇外,几乎篇篇都是严谨用心之作,其内容的丰富扎实、行文的欢畅流利、词语的审美品质、情感的纯朴真实,无不令人惊喜、钦佩。我在心底暗暗惊叹:一个县级农场征文,居然收获了这么多上乘作品,这是竹溪营盘山的魅力,还是鄂西北儿女文学的优秀潜质?我因右膝盖做过手术无法攀登到营盘山高处,更无法抵达2300多米的峰顶,但我从这些征文作品中生生读到了营盘山壮美的自然山水,神秘的历史传说,以及营盘山峰顶万亩海棠迷人的精灵……

你看,3号作者在《寻幽营盘山》中这样写营盘山的瀑布—

“更令人惊叹的还是营盘山的瀑布了,不是一个, 是一群, 是成百上千! 大大小小、 连绵不断,万千风姿, 绝不雷同。 若有雷同, 纯属眼花。 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北美洲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胜在壮美, 而营盘山的瀑布胜在抒情……”

营盘山成百上千的瀑布群在作者的笔下做万千风姿的抒情。

4号作者在《探寻大营盘》文中写道---

“竹溪大营盘,民间传说商朝时,闻太师大军在此山驻扎而得名。 闻太师是明朝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的人物, 也是民间信仰中的‘雷神’或‘雷祖’。 传说与史实混杂,互为印证。不仅是竹溪,大营盘边的巫溪、镇平,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是早在三千多年前,大营盘一带是古战场, 石车毂和车马古道可寻。距离大营盘二十多公里的丰溪"泗水关",史载商纣王曾派兵镇守。 商纣王是历史人物,而闻太师是传说中辅佐纣王的托孤大臣。

“有人批判闻太师的愚忠,有人赞叹闻太师的忠诚和勇武。君为臣纲的朝代, 忠为第一。君为人事,事靠臣做。凡岳飞之列,为后人敬重,源于精忠报国。

“迎面就是巍然屹立的大营盘主峰,像一位老者静候客人到来。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有两支军队,一支坚守在大营盘, 一支从山下进攻,最后在这狭长宽阔的地带厮杀拼搏,呐喊冲锋, 那鼓角争鸣的余音似乎还在这山谷里回荡。”

作者平和理性的书写,告知了我一个三千年的传说。行文的老练和对历史的客观评说,透视着作者的的学识和思考。

7号作品的作者是一位14岁的少年,我是从行文里发现的。他在《挑战营盘山》中写道——

“越往高处走植物越稀疏,品类也从多样变得单一,树林一下变的敞亮起来,一片连着一片开着各色矮小艳丽的野花,阳光穿透森林将斑驳的光影撒在森林下的花海中,我想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公主、绿发女巫应该就是住在这里的吧!走出树林眼前出现了一大片已枯萎的矮小竹林,褐色及肩的竹林中偶尔夹杂着一两棵高大翠绿海棠树,白的红的海棠花一咕嘟一咕嘟的开着,我好想在这竹林里打两个滚,躺在海棠树 上睡一觉啊!

“竹林外是一望无际的古老海棠林,树冠如一把把撑开的巨伞,树枝上挂着长长的绿色胡须随风轻轻摇摆,向我诉说着营盘山金戈铁马的过往,我被这奇幻的景象震撼了,我想这每棵海棠树上都应该住着精灵吧!”

少年的文字如此纯洁、活泼,如他欢腾的青春。我从他真切、纯粹的文字里感受到营盘山顶万亩海棠花的无比神丽。

640 (4)

15号作品《营盘山,那一方海棠秘境》以另一种迷人的审美挪移、比喻,写出了营盘山万亩海棠花的嫚妙与神奇,请看下面的文字---

“每当东风轻舒纤指,拨响春的琵琶曲,营盘山就渐次催动海棠花潮。那时节,秦岭与巴山指掌间的那块翡翠仿若凭空生出暖烟,一缕一缕婀娜在石隙崖畔,结出一团一团浅浅的粉与柔柔的白,就像九天仙子抛下的纱幔,笼住峰峰岭岭,自是风情四溢……

“三千年前追随闻仲太师来营盘山的殷商大军,太多兵士的生命殒落在这座山中。热血肥沃了山野,才使得草木年年岁岁生得恣肆汪洋,长成大片大片的野海棠……”

如此用心用情与大自然神交之后写出的诗质之美的文字,我按捺不住地惊喜,之后便深深一叹:这样的文字不是我这样的匆匆过客能够写出来的!游记散文最忌表面化处理大自然万种风姿而不见作者心。对于营盘山、营盘山海棠花,我只有亏欠了!只有陶醉、欣赏这些美文的份了!

征文作品里还有不少写得很好的诗词作品,仅举两例。

请看20号组诗《海棠与红豆杉的书简》最后一组:

山势越陡峭,流水越静深

在梯级瀑布群上,能够看到珠玉落满了营盘山

自然流韵,让每一棵海棠和红豆杉,都拉满了琴弦

此地回音,都是绝唱。在奇峰和峡谷里

每一朵花,都在绽放时噙了一颗太阳

每一株草,都在弯腰时行过了脱帽礼

它们不著一字,却是最深刻的生态书简

诗的本质是隐喻,是抽象,是暗示,是含蓄。作者是相当熟稔这一真谛的。瞧,瀑布坠落时形成的壮美音韵,“让每一颗海棠与红豆杉都拉满了琴弦”;瀑布溅飞的水珠如玉,落在花草上,“使每一朵花绽放时都如噙了颗太阳”。这是多么具有美质的想象和比喻啊。短短几行,写出了一部营盘山“深刻的生态书简”。

还有,我和哈尔滨的秋月、北京的贵平一起喜欢上了26号作者的一首词《西江月.赞营盘山海棠》----

雨霁胭脂着色,风回香露沾襟。幽居山涧作长吟,自是花中上品。

前世已签盟誓,今生来鉴初心。玲珑小朵弄清音,蝶梦斑斓依枕。

记得贵平拿这首词给我和秋月看时,我们同时喜欢得心里生津,如看到宋时清照抑或是红楼黛玉。我相信,无论这首词能否获名次奖,它都应该是营盘山海棠花永远的惠存。

我们就这样专心专意为营盘山征文评奖,但毕意名额有限,遗漏之美在所难免。这不,两天后颁奖时,因晚到一天报到的著名诗词作家卓然,因没能参加评委评奖便为遗漏的一首好词拍案而起。主持人已经宣布名单,颁奖已经开始,80多岁的卓然先生突然从坐着的桌前站了起来,大声地说着什么。因为他讲浓厚的晋地本土语言,开始我没听懂他在说什么,后来,只见他夺过主持人手中的话筒,展开那本印刷有26篇征文的作品集,不由分说地开始大声朗诵作品集中的一首词。参加颁奖会的一位朋友迅速找到了卓然先生正在激昂朗诵的作品,这是23号作品《行香子·营盘山》---

绿草如茵,飞瀑如银。慢行来,空气清新。密林栈道,一路无尘。近营盘山,绝龙岭,太师魂。

杜鹃花艳,古树开春。喜山中岁月无痕。犹思归去,作个西邻。对一溪诗,一溪水,一溪云。

天呀,绝美之词!因慢行,灵魂与营盘山渐次抵进。归来了,心思仍留在那里,与营盘山之魂做个邻居,然后“对一溪诗,一溪水,一溪云。”浪漫的心境,绝妙的表达。优秀的词人看到遗漏的如此好的诗词,能不拍案?能不激动?能不遗憾?这便是一个老作家的艺术良知啊!

看着卓然的举动,全场由惊讶到赞佩,只听作家野莽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英雄愤怒了!”

但评奖结果已出,遗珠之憾难免。好在这样好的诗词从此属于营盘山,在历史的长河里,它会成为营盘山永远的一个妩媚。

其实,在26篇征文中,我真正想说的是1号作者,1号作者的作品题目为《营盘山的童年》。作者在作品中回忆了8岁以前随父母在营盘山生活的记忆。作者用童年的一双眼睛观察父亲和叔叔们在营盘山的劳作,叙述的视角伸入到一个孩童能够全部感知的世界---

“有一天晚上我们刚刚睡着,就被母亲推醒了。母亲让我跟弟弟裹上被子不要出声,父亲轻轻的把上阁楼的木梯子抽到楼上来。不一会儿,一只大黑熊砰砰两下就把土屋的木栅栏门撞开了,满屋子找吃的,锅碗瓢盆乒乓作响摔了一地,过了很久黑熊不小心一脚踩在留着火种的火坑里,才嗷嗷的叫着冲到树林里去了,父亲放下楼梯找到一些木板和原木把门顶上我们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没有碗吃饭, 父亲去溪边找来几个石片,我们把饭盛在石片上吃。”作者就是用这种极为平朴的、不慌不忙的叙述让文字努力接近自然生存的真实。

尤其是写到父亲和叔叔们砍来毛栗树制作漆钉、然后上山割漆,大人们如何把漆钉钉入漆树、如何用一种叫“大红袍”的漆叶卷成一只小茧子插进漆树接漆,作者在不动声色中把漆农割漆的过程传达给对此一片陌生的读者。对漆农劳作的艰辛作者同样在毫无华丽词藻和修辞技巧中完成了朴实平凡的魅力叙事---

“立夏以后的早晨,父亲跟叔叔们每天麻麻亮就起床,我总是会被母亲的油炒面饭的香味诱惑的睡不着,因为只有割漆的人才可以吃油炒饭,母亲说他们一上山就是一天,油炒面饭抗饿。每个漆匠上山时都穿着斑驳的漆衣,背着竹篓,竹篓上插着一把明晃晃的漆刀,拎着几个小木桶。看着父亲在漆树上灵巧的攀爬总让我想起神雕侠。

“盛夏,太阳大的晃眼睛,父亲穿着厚厚的漆衣没几天就浑身长满了痱子,加上漆的腐蚀,父亲的手摸起来就像老漆树皮。一季的漆割下来,漆匠们都要承受八九次老嫩皮更替的蜕皮之痛,可他们毫不惧怕。每天晚上收漆回来他们就用一杆小秤把自己小漆桶的漆称出斤两,记在账簿上,再把小漆桶的漆倒在大木桶里,如果谁割的多几两就很开心,被漆腐蚀得皮肉紧绷的脸上掠过得意。割漆每九天一茬,一年一棵树割九茬,历经81天割完。 割完后父亲跟叔叔们就会把大木桶挑到山下供销社去卖,换回来细米、白面,还有糖果和新衣服,简直跟过年一样。”作者就是这样以质朴的语言把人在地老天荒的环境里生存、劳作的境况叙述出来,让读到的人内心充满震撼。

作者还细心叙写了父亲母亲们挖黄连、制黄连的劳作;李叔叔设置的陷阱里掉进了好几只山鸡、野兔带来的兴奋;看到掉进陷阱被网住的黑豹眼里的泪水,心里难过;在营盘山顶捡到铜剑、古钱币的高兴;天天背着背篓寻找野果、挖甜草根吃的满足……大人们的勤劳与刚强、生存的艰难与童年的天真快乐交融在生活里,作者就这样把无数琐碎、藤蔓般缠绕的营盘山童年,叙述得洗净铅华,文字仿佛用营盘山的瀑水洗过一样干净、纯粹。

看完作品我就不由地在想:有这样丰富阅历的童年,长大后必会撑起一片天!

《营盘山的童年》得到10位作家一致好评,最终获得唯一的一等奖,主持人和作家野莽让我为她颁发了获奖证书。

我注意到我喜欢的那个14岁少年写的《挑战营盘山》获了三等奖,我特为他高兴。就在此刻,站在颁奖会场后面的一位竹溪中年女子走到我身边,悄悄对我说:“梅老师,我是1号作者张晓莲的老师。那个《挑战营盘山》的作者是晓莲的儿子!”我听后低声惊叫了一声:“是么?母子一起获奖?!”我想把这惊喜当场宣布出来,但稍作思忖,我没有宣布,只在心里为他们母子高兴。

《营盘山的童年》作者叫张晓莲,一个高挑身材、脸庞被阳光与风吹晒成黝黑的新型职业农民,一个时代的创业者。晓莲是竹溪“金漆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其实,在我们去石板河参观整块石板河床上的天然艺术时,同时参观了张晓莲创办的榫卯木工坊、漆工坊及漆器制品展厅。琳朗满目的漆艺品让我们惊羡不已!那时,真不知道这个会做漆艺的女子会写文章!

640 (5)

据史书记载:“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者为佳。故世称金漆”。当时金漆主产地即今湖北竹溪一带。

晓莲告诉我,清末民初,她的曾祖父张立武就已在竹溪山野种植漆树4万亩,年产生漆2500担,由民国竹溪政府组织护卫队,用马车运往郧县的木瓜沟,再转木船由汉江运往老河口,再转运至汉口销售。

晓莲的祖父张克帝传承了张立武的割漆制漆手艺,成为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漆匠。根据西安生漆研究所供销台账记载,1954-1957年竹溪县年出口生漆达到63吨,被列为全国出口生漆基地县,享誉“优质漆先进县”和“中国生漆之乡”。1976年4月,全国生漆会议在竹溪召开,竹溪生漆在中国农业展览馆被标为中国“国漆”。

2000年,晓莲的父亲张昌喜经过长期无性繁殖选育和人工栽培,种植漆树986亩,探索出在漆树林下套种魔芋,既实现了以短养长,科学合理利用林地的有效方法,又传承了生漆采割及应用技艺,被竹溪县人民政府申报为“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晓莲2018年注册了“金漆世家”商标,申报了6项生漆采割、加工、工具改进方面的技术专利。2021年通过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专业资格审核,拿到了三级漆艺师证书,成为“金漆世家”第四代传承人。张晓莲童年跟随父辈上山采漆,看父辈在家具器物上髹涂生漆,耳濡目染对生漆髹涂技法产生了无比的热爱。2000年张晓莲参与父辈生漆育苗的优选优培,通过无性繁殖选育优质大木漆苗6万株,满足了竹溪县1000亩漆树种植基地的用苗需求。2019年3月又建设生漆育苗基地50亩,满足了竹溪县6500亩漆树种植基地的用苗需求。

当晓莲驾车兴致勃勃拉我和秋月、贵平去参观她的漆树林和位于营盘山山坳里的家时,我就想:那个童年在营盘山随父亲割漆就认识30多种中草药、就懂得其功效,小伙伴割伤她扯一棵草在嘴里嚼嚼敷上就能止血的小晓莲,如今已获得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国乡村工匠、全国旅游和文化能人、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十堰市最美巾帼奋斗者的40岁晓莲,一个把文章写得不比专业文学写作者差、有很好文学潜质的晓莲,人生长长的路上,她还要怎样秀一个女子的壮美人生?

之三 舌尖上的移民文化

“竹溪美食”在鄂西北十堰享有盛誉,尤其是“竹溪蒸盆”,自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之后,几乎家喻户晓。竹溪人在十堰开的大酒店、小饭馆,都有竹溪风味菜肴,到竹溪酒店、饭馆不点一道“竹溪蒸盆”,等于没有吃饭。

记得有一年回乡,朋友请我在十堰阳光栖谷一家竹溪人开的饭店吃饭,席间,上来一大盆汤菜,那盆大得直径足有30厘米开外,盆里漂着一片红的、白的、绿的、黄的……各色菜食。朋友说这就是“竹溪蒸盆”。我说,这不就是用水煮一锅菜么?老板听此,急忙上来解释,这可不是一般的煮菜,你看,这菜里要有半腊的猪蹄,新鲜猪蹄有腥味,老腊肉猪蹄鲜味又缺失,必须用半腊猪蹄。你再看,这盆里还有整只鸡呢!你不知道,这盆里的佐料都是中药材配制的。把这些备好的菜品放在盆子里,用柴火慢蒸五六个小时,再加上香菇、土豆、黄花、鸡蛋盒子等续蒸,最后再加青菜略蒸,熟后上桌。这道菜,火候不同,火源不同,选料不同,加料顺序不同,味道会大不相同……

第一次听到“竹溪蒸盆”要用这么多珍贵食料,要蒸五六个小时,我惊呆了?随问老板,蒸五六个小时,需要多大耐心呀!还不把水都蒸干了?

老板说,所以要点“竹溪蒸盆”这道菜必须提前预订,我们连夜蒸,这盆里可不是一般的自来水,都是蒸菜过程中的蒸馏水!

天呀,做这道菜真是不容易呢。我是真的在感叹向世间贡献这道美味的竹溪人的耐性与精细。

这次在营盘山竹溪综合农场,无论是中餐、晚餐,都有一大盆竹溪蒸盆上桌,坐在我旁边的农场书记刘满东总是热情地为我一碗一碗地盛这道菜,一边盛菜一边说:这是竹溪最具历史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菜,你要多多享用啊!

最具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的菜?满东的这句话重重地搁在我心里。我想请教满东,但终归匆匆来去,没再提起。

后来,我注意到竹溪县志系列丛书里的“竹溪饮食文化辑录”,辑录对竹溪饮食包括竹溪蒸盆,做了精彩的文化阐释。

辑录里说竹溪蒸盆最早是懒人饮食。就是各家出份子,把食材并入一锅蒸,大家凑在一起吃,这种朴实的民风,与《桃花源记》文中描述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有相似之处。竹溪原本就谓陶氏《桃花源记》的创作地,看来,这种有客从远方来、各人回家拿酒食一起吃的快乐,是有历史渊源的。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种美食属移民文化。

竹溪地处鄂、渝、陕三省通衢之地,是“一脚踏三省”和“朝秦暮楚”之地,西周属古庸国。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建制湖广郧阳府时分竹山设竹溪,以境内竹溪河而定县名。

秦巴山纵横交错的鄂西北山地,山高林深,道路不通,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成为各类战争的避难所,成为全国各地逃命、逃债、逃难、逃荒、逃税者的栖息地。当然,也不免有败兵、盗匪。我查了下历史资料,在元朝至正年间,就有大量流民逃至鄂西北深山密林。残酷的宋元之战、元明之战,蒙古军队横扫天下,在灭宋过程中铁蹄践血,人头滚滚。蒙古人的屠杀空前绝后,全国直接死于屠城的人数多达6700万。连年的战争使百姓亡散,十室九空,庐舍为墟。鄂西北深山峻岭成为战争的避难所,同时也是灾旱之年流民的谋生地。明成化六年,荆襄大旱,尸殍遍野,流民入秦巴深山逃荒谋生者多达90万!洪武年间,朱元璋命令从江西迁往湖广移民约69万。事实上不止是江西,安徽、山西、陕西、四川等省也不断有移民络绎不绝流入湖广。尤其是朝廷允许“插标占地”,移民们便如过江之鲫,迁徙长江南北、汉水两岸、秦岭巴山。

至今,问及竹溪人祖籍,大多来自江西、湖南、河南、四川、黄州。天南海北的人逃到深山密林中生存、栖息,过年时,大家聚在一起,王家拿块豆腐、李家拿个萝卜、赵家拿块腊肉、宋家拿颗鸡蛋……或垒石架盆,或绳梁吊锅,柴烧碳蒸,一起做菜、煮菜,一起喝个过年小酒。百年、千年走过,深山里一道最普通的百家菜、杂烩菜成了竹溪名菜,成为舌尖上的中国魅力味道菜。

综观竹溪“美食五绝”,除了竹溪蒸盆,其余四绝“腌腊肉、煮懒豆腐、酿豆腐乳、泡辣椒豇豆”也都携带有浓浓的移民文化。先说腌制腊肉。腌制腊肉在鄂西北成为家家户户腊月的忙事,每到腊月,母亲忙着腌腊肉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但把腊肉做到极致的还是竹溪。

竹溪人每逢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茴香、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制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熏制,选用柏树枝、椿树皮、艾蒿或柴草火慢慢熏烤。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

我们参观了位于国营竹溪综合农场杨家扒分场的湖北亲家母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以“亲家母”牌高山腊肉为主打产品,专注于生猪腊肉、腊肠、腊排、腊肉干、卤肉制品、腊肉酱等腊味休闲食品,开发己长达20年。公司年轻的总裁王碧海告诉我们,自2007年以来,“亲家母”牌腊肉连续三届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特别是以公司高山腊蹄为原料,聚合开发的“竹溪蒸盆”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刚刚走近厂区大门,王碧海一眼看到作家野莽,便兴奋地说:“野莽老师,我读过你好几部小说!”又转过脸来对我说:“我读师专时,你发在十月杂志上的《山苍苍,水茫茫》是我们的教材……”

看来,眼前的年轻人是一位读书人。在厂区参观时,王碧海说,他从小就有一个心愿:把大山沟里那些看起来不值钱的东西变成钱,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王碧海的心愿来源于母亲的一句问话,母亲曾问:“儿子,为什么别人那里什么东西都值钱,而我们这里什么东西都不值钱?”这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简单问题,却让王碧海思索了很久。他想告诉母亲,不是山里东西不值钱,是没有人能把山里不值钱的东西变成钱。但他没有说,他决心以行动来回答妈妈的问题。于是,他离职从商以后,就选择农产品加工业,首先从不值钱的腊肉做起。经过近20年的打拼,历经风雨挫折,王碧海的“亲家母”腊肉品牌最终做得风声水起。

韩国有宗家府,中国有亲家母!

香港有李锦记,内地有亲家母!

贵州有老干妈,湖北有亲家母!

640 (6)

入夜,在农场会议厅,作家野莽用如画儿的莽体书法,挥笔写下我编、作家阿成修改的顺口溜送给王碧海。顺口溜如下:

吃了老腊肉,健康又长寿;每天要见亲家母,人生有活头。

王碧海接过书法,笑得满脸通红,然后,一定要与我和野莽合个影。

640 (7)

竹溪的腊肉应该是移民竹溪的先辈们在没有现代冰箱的年代,在深山崚岭里为生存发明的一种肉制品保鲜法,世世代代传承,到今天成为餐桌上的一种别样美食。

竹溪“懒豆腐”、"煮臭豆渣",更应是移民文化的产物。懒豆腐

就是用大米与豆腐脑混合煮而成。煮臭豆渣,就是用豆腐的豆渣,小火炒干水汽后捏成团,在簸箩里垫上松针或稻草,将豆渣团放在上面"臭"半个月以上,待到豆渣团子表面变稀软且长出绿霉,再拿到太阳下晾晒干水汽即可。勤劳俭朴的先辈们,在艰难的生存里,他们变着法的把能吃的东西都充分利用起来,不浪费一粒一粟。

竹溪豆腐乳质地细滑松软,表面橙黄透明,味道微辣、鲜美奇香,是竹溪餐桌常备食品,同时又是烹饪特定菜肴不可替代的佐料,如做扣肉、红烧肉等,用此作配料,香味四溢。竹溪人说,用土鸡蛋炒饭,用豆腐乳做菜,吃起来美滋滋、飘乎乎。路过竹溪土特产展馆,我忍不住买了一大罐香辣豆腐乳,才15元人民币。

还有竹溪豆豉、竹溪泡菜,都是竹溪人餐桌上一年四季的美食。

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是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独居匠心的竹溪美食是历史上大批的移民涌入,与竹溪本土的饮食传统长期互相交融渗透,从而形成的竹溪特有的饮食文化,植根于巴山密林深处,生生不息。今日的竹溪菜吸纳川菜、湘菜的精华,以蒸、腊、煮、酿、泡“五绝”技艺,形成独具竹溪地方特色的酸辣、咸鲜的风味特点。

竹溪人会“吃”,“吃”的讲究,由此而衍生出的竹溪饮食文化已成为竹溪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竹溪去,爽吃几餐竹溪美食,应该是竹溪文旅事业蓬勃发展的另一种魅力!

2023年6月15日于北京完稿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