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琳)如何利用良好的山水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绿色产业?如何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本期节目,我们一起走进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桑树庙村,探寻那里“两山”实践的故事。
村前上百亩的桑葚挂满枝头,村后层峦涌翠的青山随风摇曳,村里房屋错落有致,花草芬芳,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游客吴高娥表示特别喜欢这儿的自然风光,这里距离丹江口水库挺近的,经过时看到这里的风景特别美,桑仁特别甜,口感很好,吃的很放心,真正的绿色产品!
三年前的桑树庙村与现在相比大相径庭。村民告诉记者,从前的桑树庙村是个环境破败的贫困村,总是一副断垣残壁污水淌、满地石块弃渣场的景象。
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桑树庙村村民刘义学表示之前修路的时候把弃渣倒入村里,(弃渣)越倒地越薄,这里越穷了。
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桑树庙村5组组长陈传应告诉记者,以前土地很少,有一点土地,也是乱石渣;每家分两到三分地。每天能吃一顿米饭能吃一顿饱饭都不错,没办法,只有出去打工。
村里资源有限,村民收入很低。怎样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财富呢?
桑树庙村处于南水北调,属于丹江口库区沿岸村庄,在发展生态乡村的同时,承担着保水、护水的重任。
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桑树庙村党支部书记陈聪刚来村里的时候,这个村没有产业、没有核心的凝聚力、老百姓的精气神没有了。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也想了很多种办法,怎么样才能使老百姓凝聚起来?发动老百姓的凝聚力来发展村上的产业,改善村庄的环境、提升群众的士气?
产业发展,生态先行。陈聪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好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厕所革命和农村公路建设;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办好乡村建设“六件事”,让群众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形成以小家美共促全村美的共识。
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武当山分局副局长吴强表示,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该村建设了两座十吨的污水处理设施,还建设了三座庭院式的人工湿地,并配套管网三千多米,使这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收集率达到了80%以上,并且配到了一批垃圾设备设施,让该村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的收集和处理。
乡村建设“六件事”之一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好了,下一步就是发展产业,带动老百姓致富。
陈聪认为,村庄要发展,主要靠的是内生动力,必须要把村里的产业做起来,通过产业的带动,吸引第三方前来投资。
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开了无数次的庭院会,走穿走烂几双解放鞋,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在一块废弃的土丘上、废弃的荒山里、共同探讨,寻找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致富。
寻找什么样的产业能够切合本村的实际,同时能有效的连接武当山旅游发展的这个链条呢?陈聪征求了群众的意见,最终决定带领全村发展桑葚产业。
陈聪带领乡亲们在一些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了近200亩的桑树园,进行了一些产业的升级和基础设施配套。决定发展桑树产业后,他跑遍村庄的每一片土地,给桑树种植专家打电话一一请教,找寻科学种植方法。
桑树产业既有本村的历史渊源,也具有全身是宝的种植的属性。通过全村村民日以继夜的努力,通过整整六个月的努力,又种植了100亩的桑园。
大力发展桑树经济既符合村情又符合资源优势。村民们纷纷将土地流转,在村里务工。
村民余金莲家有两亩土地,已经流转到这个村里了!每天可以挣100元用于桑园采摘,还为游客引导(参观),挣到现金,工作轻松。
该村5组组长陈传应在2020年回来创业。成立的合作社做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条件是越来越好了。
村民代表刘元霞表示村环境现在越来越好了,在村领导的带领下她干劲十足,因为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
通过两年多村民自发自愿的管理、爱护、保养、打理这个桑葚园,第一年顺利的实现了挂果,同时接待了5000名游客;大家的反响非常好。老百姓的士气也非常高人心得到了凝聚,(精气神儿)得到了改善,产业也得到了提升。
山上种满桑树,桑树庙村名符其实。村里还吸引多家农业公司发展产业,目前已开发桑叶菜、桑叶面、桑叶茶、桑葚膏等产品,如今,村两委计划将整个桑园打包经营,发展农业采摘和现代化农业以及产品的深加工,带动整个产业链完善。
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桑树庙村将向着更高的文旅融合、文旅农协同、相互发展的方向促进。使老百姓的精气神儿更符合乡村振兴的要求、更符合国家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过艰苦的奋斗,桑树庙村山青了,水更绿了,环境也更美了。偌大的桑园是集体所有,虽可顺手可摘,但乡亲们每次过往,只有满眼的赞誉,无人私自地享用。我们为这一位85后的村支书点赞!
编辑:吕前玲